
弓弦樂器。形狀及構造與小提琴相似,約大四五倍,下端有一支柱,便于演奏時支在地上。定弦較中提琴低八度,音質渾厚堅實,是獨奏、重奏和管弦樂隊中的重要樂器。
大提琴是西洋弦樂器中的重要成員,屬于提琴家族的下中音樂器,在管弦樂隊中承擔次中音或低音聲部。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資料的詳細解析:
大提琴(Cello)源自意大利語"Violoncello",木制琴身,形似小提琴但體積大4-5倍。琴體由面闆、背闆、側闆構成,琴頭帶有巴洛克風格裝飾,琴頸連接弦軸盒與琴身,四根弦按C-G-D-A音高定弦。演奏時需用下端支柱支撐地面,琴弓以馬尾毛制成,弦軸盒較寬以適應粗弦張力。
其音色以渾厚豐滿著稱,既能表現深沉複雜的抒情旋律(如《天鵝》),又能承擔和聲低音聲部,故有"音樂貴婦"美譽。音域跨越男高音到男低音,既能獨奏婉轉曲調,也可與低音提琴協作強化節奏基礎。
起源于15世紀"膝間維奧爾琴",16世紀末定型為現代形制。18世紀後逐漸成為獨奏樂器,并在古典主義時期被海頓、博凱裡尼等作曲家廣泛運用。
在東西方文化中均被視為高雅藝術載體,電影《她比煙花寂寞》、動漫《四月是你的謊言》等作品均通過大提琴刻畫人物情感深度。
(注:完整發展曆程及演奏技巧可參考、5、8的詳細論述)
大提琴是一種樂器,屬于弦樂器的一種。它是由四根弦和一個長木箱組成的。大提琴的音色優美,能夠發出深沉悠揚的音色,常用于獨奏、協奏曲以及室内樂演奏中。
大提琴的拆分部首是音,它由12個筆畫組成。
大提琴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當時采用的是類似于繁體字的字形。後來,《辭海》一書将其改為了現代漢字的寫法。
在繁體字中,大提琴的寫法為「大提」+「琴」。
在古代,大提琴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可采用「大唟琴」、「大提筥」等寫法。
1. 他的演奏技巧讓人對大提琴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2. 那位音樂家激動地揮動着大提琴,為觀衆奉獻了一場精彩的演奏。
大提琴家、大提琴曲、大提琴演奏、大提琴協奏曲
大提琴的近義詞有大提筝、大提鎬。
大提琴的反義詞是小提琴。小提琴與大提琴相比,體積更小,音色更高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