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截長補短。截取有馀以補不足。《禮記·王制》:“凡四海之内,斷長補短,方三千裡,為田八十萬億一萬億畝。” 唐 元稹 《授李願檢校司空宣武軍節度使制》:“ 靈武 魏博 ,至于 大梁 ,斷長補短,方數千裡。”
“斷長補短”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uàn cháng bǔ duǎn。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通過截取長的部分來彌補短的不足,比喻在處理事物或人際關系時,取他人長處彌補自身短處,以達到完善目标。核心意義與“取長補短”相近,但更強調“截斷”與“補充”的主動調整過程。
最早見于《禮記·王制》:“凡四海之内,斷長補短,方三千裡,為田八十萬億一萬億畝。”,原指地理疆域的整合,後引申為處理問題的靈活方法。唐代元稹在《授李願檢校司空宣武軍節度使制》中也曾使用此成語,形容地域間的互補調整。
部分釋義提到其包含“解決矛盾”的含義,即在複雜情境中通過協調資源或能力差異,化解問題并優化整體結果。
該成語與“截長補短”為近義詞,但使用頻率較低。若需更多例句或語境分析,可參考《禮記》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斷長補短》是一個成語,意為通過短處補長處,彌補缺點。它形象地用來描述在某種事物或情況中,通過彌補短處來達到完善的目标。
《斷長補短》這個成語的部首分别是“斤”和“王”,部首“斤”在辭書中屬于“刀類”的分類,部首“王”屬于“玉器”的分類。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斷長補短》最早出自《韓非子·喻老》:“趙簡子與孟明視遊,見大樹,問其年。對曰:‘五百年。’‘此樹者若以者多,則豈不折乎?’對曰:‘然。’‘是以為多者,則民豈不簡而失乎?’對曰:‘然。’‘是故多者成寡者,長者斷短者也。’”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成語,用來形容補充不足的地方,使之達到完美。
《斷長補短》的繁體字是《斷長補短》。在繁體中,部分字形有所不同,但整體含義和用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斷的字形為“(隹/⺆)㇟(一)”,長的字形為“(長)”,補的字形為“彡(彳)丆”,短的字形為“小”。整體寫法與現代相差不大。
1. 在團隊合作中,我們應當相互協作,各取所長、斷長補短,以增強整體的戰鬥力。
2. 孩子在學習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家長應該耐心引導,斷長補短,幫助他們克服困難。
組詞:長補短
近義詞:互補、相得益彰
反義詞:殘缺不全、缺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