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火浣布。亦以喻远方异俗之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论》:“又其賨幏火毳驯禽封兽之赋,軨积於内府。” 李贤 注:“火毳,即火浣布也。” 唐 张说 《开元正历颂》:“织皮火毳,暍炎山,汚热海,向风来王。”参见“ 火浣布 ”。
火毳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词源与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词源构成 “火”指火焰、燃烧,而“毳”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兽细毛也”,段玉裁注称“毛之细者曰毳”。二字组合形成“火毳”一词,字面可解作“耐火之细毛织物”。
二、文献释义
佛教典籍中的圣物 《翻译名义集》卷七载:“火毳,即火浣布。”此处特指古代西域传入的耐火布料(即石棉织物),因可用火焚去除污渍而得名。玄应《一切经音义》注:“火毳,火浣布也。”
古代织物类别 《后汉书·西域传》提及“火毳”与驯象、犀牛等并列,李贤注引《异物志》:“火毳,即火浣布也。”说明汉代将此视作珍稀贡品。
三、现代考据 清代郝懿行《证俗文》考订:“火毳即火浣布,今谓之石绒,其性畏火,得火反洁。”揭示其材质特性与清洁原理。现代研究多认为“火毳”即早期石棉制品的文献称谓。
“火毳”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huǒ cuì,其含义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本义
指火浣布(即石棉布)。这是一种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特殊布料,传说其污渍可用火焚烧去除,洗涤后焕然如新。例如《列子·汤问》中提到的“火浣之布”即属此类。因“毳”本义为鸟兽的细毛,故“火毳”可能指用石棉纤维织成的耐高温布料。
引申义
因火浣布在古代多来自西域等边远地区,故“火毳”也用于代指远方异域或风俗迥异之地,带有文化差异的象征意味。
补充说明: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主要见于古籍或学术讨论。其具体文化背景与《列子》等典籍中对“火浣布”的记载密切相关,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与异域事物的认知。
饱煖生淫欲变兵边际人冰山难靠鄙笑承祧得职电驴子东躲西跑耑勒短衣窄袖发币发人深思飞屋负山羹墙跟胥皇戚黄状护籍夾囊剑履上殿蹇涩叽咕季汉纪号京债镌诘坎儿路奎阁旅愁卖货庙门罙入宁遫屏处拚死丕丕钳固乔男女漆齿青筠七贫八富起死人而肉白骨歧途麴滓燃烧燃犀热力学饰翼泰西天泽体谅旺地违越无路可走无啓民无适无莫先勋陷于缧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