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唐鼠。以腹邊有餘物如腸,故名。相傳“昔仙人 唐昉 拔宅升天,雞犬皆去,唯鼠墜下不死,而腸出數寸,三年易之。俗呼為 唐 鼠, 城固 川中有之。”見 南朝 宋 劉敬叔 《異苑》卷三。後以“拖腸鼠”喻依然故我不能有所作為的人。 宋 王禹偁 《谪居感事》詩:“兀兀拖腸鼠,悠悠曳尾龜。” 清 錢謙益 《張藐姑太仆許饷名酒疊前韻奉簡》:“郎當自笑拖腸鼠,角逐閒看食葉蠶。”亦省作“ 拖腸 ”。喻不能變易,依然故我。
“拖腸鼠”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典故背景和特定比喻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源自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三的傳說:仙人唐昉拔宅升天時,雞犬皆隨其飛升,唯獨一隻老鼠墜地未死,腸子外露數寸,但三年後腸子重新生長複原。因腹部殘留物似腸,故稱“唐鼠”,後演變為“拖腸鼠”。
該詞常用來比喻固守舊習、無法突破現狀或無所作為的人。例如:
“拖腸”作為簡稱,仍保留原詞的核心意象,多用于文學作品中,強調人物或事物的停滞不前或狼狽之态。
據記載,此類鼠曾分布于“城固川中”(今陝西城固縣一帶),但實際可能為傳說附會。
該詞通過神話傳說,将生理特征與人性弱點結合,形成生動的隱喻,常見于古典詩文批評固步自封者。
《拖腸鼠》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表面看上去平靜安詳,實際卻暗藏兇險之事。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看似平和溫和,背後卻隱藏着危險或壞意。
《拖腸鼠》的部首是手部,拆分後的字是拖(手)和鼠(鼠)。
部首:手
筆畫:拖(8畫),腸(10畫),鼠(13畫)。
《拖腸鼠》成語最早來源于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的一則故事。
在繁體字中,拖腸鼠的繁體字寫作「拖腸鼠」。
在古時候,拖腸鼠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缺乏詳細的曆史記錄,以及現代拼音和繁體字的普及,我們無法确定古代具體的寫法。
這個人表面上看起來很和善,但實際上是個拖腸鼠,背地裡總是充滿陰謀。
- 拖泥帶水:形容事情做得拖延又不果斷。
- 腸梅花:比喻深藏不露的危險或壞心思。
- 鼠目寸光:指眼光狹隘,隻看到眼前的小利。
背地裡使壞、畫蛇添足
表裡如一、坦誠相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