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混冥的意思、混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混冥的解释

亦作“ 混溟 ”。1.无分无迹,无始无终。《庄子·天地》:“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亡,万物復情,此之谓混冥。” 郭象 注:“情復而混冥无迹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子若以混冥为美乎,则乾坤不宜分矣。”

(2).谓原始蒙昧的状态。《淮南子·俶真训》:“古之人有处混冥之中,神气不荡於外,万物恬漠以愉静。”《文子·下德》:“礼义廉耻不设,万民莫相侵暴虐,犹在於混冥之中。”按, 宋 杜道坚 《<文子>缵义》引作“混溟”。

(3).广大幽深之境。《淮南子·俶真训》:“有未始有有无者,包裹天地,陶冶万物,大通混冥。”《淮南子·要略》:“今学者无圣人之才,而不为详説,则终身颠顿乎混溟之中,而不知觉寤乎昭明之术矣。” 唐 柳宗元 《南岳弥陀和尚碑铭》:“虚无混冥道乃融,圣神无跡示教功。”

(4).指人心中。《淮南子·缪称训》:“在混冥之中,不可諭於人。” 高诱 注:“混冥,人心中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混冥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哲学意蕴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词典释义及经典文献用例三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字源与基本构成


二、权威词典释义

  1. 混沌幽深,无形无象

    指天地未分时的原始状态,无具体形质,深远莫测。此义项突显其作为万物本源的特性。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参考链接:汉语大词典在线版(需订阅访问)

  2. 道家哲学中的宇宙本源

    特指道家思想中“道”的存在形态——超越感官认知、浑然一体且玄妙幽远。

    来源:《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七版)“混冥”条

    参考链接:上海辞书出版社官网(释义来源)

  3. 与“混沌”“鸿蒙”互训

    常与“混沌”“鸿蒙”等词互释,共指天地开辟前的朦胧状态。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参考链接:商务印书馆工具书官网


三、经典文献用例佐证

  1. 《庄子·天地》:

    “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亡,万物复情,此之谓混冥。”

    此处指万物返归本真、与道合一的至高境界。

    文献来源:中华书局《庄子集释》

    原文链接:国学大师网《庄子》原文

  2. 《淮南子·要略》:

    “陶冶万物,与造化者为人,天地之间,宇宙之内,莫能夭遏。然而乘时应变者,犹不能免于混冥。”

    描述自然造化之力虽宏大,仍难逃混沌本源的支配。

    文献来源:中华书局《淮南子集释》


四、现代引申与用法

在现代语境中,“混冥”多用于哲学、文学领域,形容:


“混冥”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承载着古人对宇宙本源与终极真理的探索,其权威释义需结合字源、经典辞书及先秦文献综合考辨。

网络扩展解释

“混冥”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哲学层面的“无分无迹,无始无终”

指超越时空界限、无具体形态的混沌状态。如《庄子·天地》提到:“万物复情,此之谓混冥”,郭象注为“情复而混冥无迹也”,强调万物回归本真后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2.原始蒙昧的状态

描述人类或世界未开化的初始阶段。《淮南子·俶真训》记载:“古之人有处混冥之中,神气不荡于外”,指古人处于蒙昧而和谐的自然状态;《文子·下德》也以“混冥”比喻礼义未设时的质朴社会。

3.空间或境界的幽深广远

指代宏大而深邃的领域。《淮南子·俶真训》中“大通混冥”一词,形容天地万物的包容与玄妙,类似道家“大道无形”的宇宙观。

4.指人内心的深微之处

《淮南子·缪称训》提到“在混冥之中,不可谕于人”,高诱注解为“混冥,人心中也”,将词义引申为难以言传的内心世界。


文献引用与用法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古代典籍和现代词典释义,具体语境需结合文本分析。如需更完整考据,可参考《庄子》《淮南子》原文及汉典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奥勃洛摩夫奥略儤工弊弊卜征长檐车陈寔遗盗瞋心春游刀戟电离平衡二辂仿洋犯界贩弄繁息凡限诽毁诰章含春王寒晖魂胆唿哨见卒截削矜持不苟谨敏鸡省稽天快心遂意快照溃腹冷焰灵蛇马鼈马相如没里没外明范鸣玉曳组泡毛鬼前膝切事轻步秦筝诎要桡膕上源诗家双成随和讨讁天界天斾甜俗天文生提高无畴类舞夏无赀涎滑先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