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混溟 ”。1.无分无迹,无始无终。《庄子·天地》:“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亡,万物復情,此之谓混冥。” 郭象 注:“情復而混冥无迹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子若以混冥为美乎,则乾坤不宜分矣。”
(2).谓原始蒙昧的状态。《淮南子·俶真训》:“古之人有处混冥之中,神气不荡於外,万物恬漠以愉静。”《文子·下德》:“礼义廉耻不设,万民莫相侵暴虐,犹在於混冥之中。”按, 宋 杜道坚 《<文子>缵义》引作“混溟”。
(3).广大幽深之境。《淮南子·俶真训》:“有未始有有无者,包裹天地,陶冶万物,大通混冥。”《淮南子·要略》:“今学者无圣人之才,而不为详説,则终身颠顿乎混溟之中,而不知觉寤乎昭明之术矣。” 唐 柳宗元 《南岳弥陀和尚碑铭》:“虚无混冥道乃融,圣神无跡示教功。”
(4).指人心中。《淮南子·缪称训》:“在混冥之中,不可諭於人。” 高诱 注:“混冥,人心中也。”
“混冥”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指超越时空界限、无具体形态的混沌状态。如《庄子·天地》提到:“万物复情,此之谓混冥”,郭象注为“情复而混冥无迹也”,强调万物回归本真后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描述人类或世界未开化的初始阶段。《淮南子·俶真训》记载:“古之人有处混冥之中,神气不荡于外”,指古人处于蒙昧而和谐的自然状态;《文子·下德》也以“混冥”比喻礼义未设时的质朴社会。
指代宏大而深邃的领域。《淮南子·俶真训》中“大通混冥”一词,形容天地万物的包容与玄妙,类似道家“大道无形”的宇宙观。
《淮南子·缪称训》提到“在混冥之中,不可谕于人”,高诱注解为“混冥,人心中也”,将词义引申为难以言传的内心世界。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古代典籍和现代词典释义,具体语境需结合文本分析。如需更完整考据,可参考《庄子》《淮南子》原文及汉典等权威来源。
混冥是指迷茫和黑暗的状态。它代表了一种无法辨识和理解的境地,常与诸如迷失、困惑、无助等情感相联系。
混字的部首是氵(三点水),冥字的部首是冖(宀,宝盖四角)。混的笔画数为7画,冥的笔画数为8画。
混冥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淮南子》中的《养生主》篇中提到:“立天之道,以分混冥”。这里的混冥描述了宇宙初始状态的混沌和混乱。
混冥的繁体字为渾冥。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混字的写法稍有不同,它是由“三”和“氵”组合而成,表示水的涌动和泛滥之意。冥字则写作“黽”,由“黑”和“阝”组合而成,表示黑暗和湮没。
1. 他的内心充满了混冥的痛苦和无助。
2. 当我面对未知的困境时,我感到仿佛陷入了一片混冥之中。
1. 混沌:形容事物初始状态的混乱和无序。
2. 冥想:指专注于内心和思考的一种冥思的状态。
3. 迷惑:形容思维或感知被困惑和混淆的状态。
迷茫、困惑、无助、渺茫、昏暗
清明、明亮、明晰、明了、明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