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樓橹的意思、樓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樓橹的解釋

亦作“ 樓樐 ”。古代軍中用以瞭望、攻守的無頂蓋的高台。建于地面或車、船之上。《後漢書·公孫瓒傳》:“今吾諸營樓樐千裡,積穀三萬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變。”《後漢書·南匈奴傳》:“初,帝造戰車,可駕數牛,上作樓櫓,置於塞上,以拒 匈奴 。”《北史·王思政傳》:“於是修城郭,起樓櫓,營田農,積芻秣,凡可以守禦者皆具焉。” 宋 王安石 《澶州》詩:“南城草草不受兵,北城樓櫓如邊城。”

詳細解釋

亦作“ 樓樐 ”。古代軍中用以瞭望、攻守的無頂蓋的高台。建于地面或車、船之上。《後漢書·公孫瓒傳》:“今吾諸營樓樐千裡,積穀三萬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變。”《後漢書·南匈奴傳》:“初,帝造戰車,可駕數牛,上作樓櫓,置於塞上,以拒 匈奴 。”《北史·王思政傳》:“於是修城郭,起樓櫓,營田農,積芻秣,凡可以守禦者皆具焉。” 宋 王安石 《澶州》詩:“南城草草不受兵,北城樓櫓如邊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樓橹(lóu lǔ)是古代軍事防禦建築中的專用術語,指城牆或營壘上建造的高層瞭望台與防禦工事結合體。其名稱由“樓”與“橹”二字複合構成:“樓”指多層建築,“橹”原指頂部設有防護闆的戰車部件,在此引申為帶有遮蔽結構的防禦設施。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樓橹特指“守城或攻城時建造的高台,用于觀察敵情、發射箭矢或掩護士兵行動”。這一建築形式最早見于《後漢書·公孫瓒傳》記載的“起樓橹十重”,至三國時期被廣泛應用于水陸攻防戰。例如《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描述赤壁之戰時提及“蒙沖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其中蒙沖戰艦即配備樓橹作為制高點。

在建築形制方面,樓橹通常分為兩類:

  1. 固定式:依托城牆修築,高度可達五丈(約12米),設有垛口、射孔與木幔防護
  2. 移動式:攻城時臨時搭建的井闌、雲梯車等器械,頂部平台可承載弓弩手形成壓制火力

軍事史學家李碩在《南北戰争三千年》中指出,樓橹的戰術價值體現在“制高觀測”與“火力投射”雙重功能,其演變過程反映了冷兵器時代攻防技術的螺旋發展。該建築形制在宋元時期逐漸被炮台、敵樓等新型防禦體系取代,但其設計原理仍影響着後世軍事工程。

網絡擴展解釋

“樓橹”是古代軍事防禦設施,指一種無頂蓋的高台,主要用于瞭望敵軍、輔助攻守。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樓橹(lóu lǔ)是古代軍隊建造的高台,通常建于地面、戰車或船隻上,用于瞭望敵情或作為作戰平台。其特點是頂部無遮蔽,便于觀察和投射武器( )。

  2. 功能與構造

    • 瞭望偵察:頂端設望樓,士兵可俯瞰敵方動向()。
    • 攻守協同:常與土山配合使用,樓橹士兵指引方位,土山射手據此放箭()。
    • 移動性:部分樓橹建在戰車或船上,增強機動性()。
  3. 曆史應用與文獻記載

    • 《後漢書·南匈奴傳》提到“造戰車,上作樓橹”以抵禦匈奴()。
    • 《三國志·甘甯傳》記載樓橹在攻城戰中的戰術作用()。
    • 造句例:“修城郭,起樓橹,積糧草”體現其防禦體系的地位()。
  4. 其他釋義說明
    部分詞典提及“樓橹”有比喻“支持”的引申義,如“比喻扶持他人”(),但此用法較罕見,主流仍為軍事術語。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三國志》《後漢書》等古籍或權威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廛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班衣戲彩誖論邊茶邊論璧雍長休飯當關當日登廂點指畫字地師恩福二華飜然凡殇飛軒飛鷰跗骨富貴歌鳳個頭含吮河東獅子槐安國皇糧嘉許靜碧泾濁渭清謹酒救災隽士攈綴兩造連頭搭尾冒貴内列能夠拈花涊淟農收霹靂舞破天亮愆堕乾榨囚牛三商三旨相公折實殊策松膩搜劫酸儒太平天國棠木舫蛙神嫺穆邪昵悉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