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發髻;孩童的發髻。 南朝 陳 徐陵 《和王舍人送客未還閨中有望》詩:“拭粉留花稱,除釵作小鬟。” 宋 舒亶 《浣溪沙·和葆先春晚飲會》詞:“《金縷》歌殘紅燭稀,《梁州》舞罷小鬟垂。”
(2).舊時用以代稱小婢。 唐 李賀 《追賦畫江潭苑》詩:“小鬟紅粉薄,騎馬珮珠長。”《鏡花緣》第五回:“宛如解事小鬟一般,故呼之為婢。” 蘇曼殊 《無題》詩之四:“聞道别來餐事減,晚妝猶待小鬟催。”
“小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含義
指“小發髻”或“孩童的發髻”,常見于對發型或年齡特征的描述。例如南朝陳徐陵的詩中“除釵作小鬟”即指少女發式。
引申代稱
在唐宋文學中,“小鬟”常代指身份低微的年輕婢女或侍女。如李賀《追賦畫江潭苑》中“小鬟紅粉薄”即以發髻特征指代侍女。清代《鏡花緣》也沿用此意,稱“宛如解事小鬟”。
文化與社會背景
該詞反映了古代社會階層特征,特指未成年的女性仆役,常承擔侍奉工作。其使用帶有身份卑微的隱含色彩,如《浣溪沙》中“小鬟垂”暗含侍女恭順之态。
現代語義擴展
在當代語境中,可比喻無足輕重的角色,或用于委婉批評自視甚高卻地位普通之人。例如:“他雖自诩才子,不過是個小鬟。”
此詞兼具具象(發型)與抽象(身份象征)雙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全唐詩》或明清小說相關文本。
小鬟是指女傭、使女、仆人,也可以指小丫環或侍女。這個詞既可以單指年幼的婢女,又可以泛指婢女中的比較年幼的一群。
小鬟的部首是鬣,總筆畫數為14。
小鬟的字形源于婢女們戴的發髻,鬏字表示發髻。在繁體字中,小鬟寫作小鬦。
在古代,小鬟的寫法有較大的變異,例如'郷'也曾是小鬟的寫法。
在古代小說《紅樓夢》中,角色賈寶玉常常和自己的小鬟紫鵑一起度過快樂的時光。
組詞:小鬟服、小鬟子、小鬟兒。
近義詞:小女傭、小使女、小奴婢。
反義詞:主人、雇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