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誤诒。 漢 焦贛 《易林·渙之中孚》:“牽羊不前,與心戾旋,聞言不信,誤紿大人。”
“誤绐”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拼音與結構
拼音為wù dài,由“誤”(左右結構)和“绐”(左右結構)組成。其中“誤”表示錯誤、耽誤,“绐”意為欺哄、欺騙。
基本釋義
指因錯誤或疏忽造成的欺騙或誤導,即“猶誤诒”(“诒”通“贻”,意為遺留、傳遞)。例如《易林·渙之中孚》中的例句:“牽羊不前,與心戾旋,聞言不信,誤紿大人。”
文獻出處與用法
該詞多見于古籍,如漢代焦贛的《易林》,用于描述因言行失誤或信息不實而對他人産生誤導的場景。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屬于生僻詞。
相關詞彙與成語
與“誤绐”相關的成語包括“屏風誤點”“誤認顔标”等,均含“錯誤”或“誤導”之意。
需注意“誤绐”是古語詞,若需引用建議标注文獻來源,日常交流中可用“誤導”“誤傳”等現代詞彙替代。
《誤绐》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錯誤地把兩個不相幹的事物混為一談或誤會。
《誤绐》的第一個漢字是“誤”,它的拆分部首是“曰”,總共有7畫。
《誤绐》的第二個漢字是“绐”,它的拆分部首是“纟”,總共有12畫。
《誤绐》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詞語,它的來源可能是由人們在交流中遇到誤會、混淆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這個詞語形象地描述了将不相關的事物混為一談或誤解的情況。
《誤绐》的繁體字是「誤綵」。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誤」的寫法可能是「誤」,而「绐」的寫法可能是「綵」。
1. 他們之間發生了誤绐,結果導緻了一場不必要的争吵。
2. 老闆誤绐了我的意思,将我的建議理解成了批評。
誤會、绐金
混淆、混同、混淆視聽。
明辨、明晰、分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