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 代山国使者出行时所持的符节。《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 郑玄 注:“使节,使卿大夫聘於天子诸侯,行道所执之信也,土,平地也。山多虎,平地多人,泽多龙,以金为节铸象焉。” 孙诒让 正义引 江永 曰:“此即小行人之虎、人、龙节,列国之使,各用其虎、人、龙节,以为行道之信。观其用虎节,知其自山国而来,人、龙亦然。”
(2).泛指符节。 唐 颜真卿 《赠僧皎然》诗:“龙池护清激,虎节到深邃。” 宋 王安石 《送郓州知府宋谏议》诗:“首路龙旗盛,提封虎节严。赐衣缠紫艾,卫甲缀朱綅。” 清 汪懋麟 《送舟次二兄册封琉球》诗:“稽顙请封圣人喜,虎节特令儒臣持。”
虎节,汉语词汇,读作hǔ jié,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信物凭证,具有特定的形制、用途和文化内涵。其详细释义如下:
核心释义: 虎节指古代使者或将领所持的、形似虎形或以虎为饰的符节(信物)。它是君王或朝廷授予臣下代表其行使权力(尤其是军事指挥权或外交使命)的凭证,用于调兵遣将、传达命令、通关过卡或作为使节的身份证明。其功能类似于虎符,但形制上更接近于“节”(一种长杆状的信物)。《周礼·地官·掌节》明确记载了“邦国用节”的制度,其中“山国用虎节”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表明虎节是特定情况下行使国家权力的法定凭证。
形制特征:
功能与用途:
历史演变与文化象征: 虎节源于先秦时期的符节制度,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实用的行政和军事工具,更是王权和国家威严的象征。虎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代表勇武、力量和权威,因此虎节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象征着使命的神圣、权力的合法和执行的力度。其制度在后世虽有所演变(如被其他形式的符牌替代),但“虎节”一词作为权力信物的代称被保留在文献和辞书中。《汉语大词典》对“虎节”的释义即强调其为“周代山国使者出行时所持的符节”,并引《周礼》为证,体现了其历史渊源。 《辞源》也将其解释为“古代使者所持的节,铸虎形为符信”,同样印证了其核心特征与功能。
虎节是中国古代一种刻有或铸成虎形的符节信物,主要用于军事调遣、外交使节的身份与权力凭证,以及特定行政事务。其形制以虎为饰,象征威猛与王权,源于周礼,是古代政治、军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权力授受的凭证化和仪式化。
“虎节”一词有两种主要含义,综合搜索结果中的信息解释如下:
历史起源
虎节最初是周代山国使者使用的符节,作为出使时的凭证。《周礼·地官·掌节》记载:“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古人根据地理特征选择符节形象,山区多虎,故以虎形符节象征山国使者的身份。
形制与用途
虎节以金属铸造,外形似虎,是使臣“行道所执之信”,即身份和使命的证明。后逐渐演变为泛指符节,如唐代颜真卿诗中的“虎节到深邃”,宋代王安石提到的“提封虎节严”,均以虎节代指官员的权柄或使命象征。
在云南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地区,“虎节”是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五的民俗活动,彝语称“罗麻”。活动中,村民扮虎跳舞以驱邪祈福,与古代符节无直接关联。
爱宝媕陋罢怯编码称臣成仙笞刑低唱浅斟犯手脚发胄还复汉姓坏人心术惛懵兼副绛绡头接茬儿儆戢紧握金鸦觜就食祭养蠲祓剀挚匡过髡放老井两世为人亮莹莹龙王兵罗毕内囊溺篑佩缨樵女欺冒青黄沟木轻吉利清酥清音幽韵七雄劝心区盖孺慕伤弓之鸟垧林赊望市舶司十二经脉世风日下霜齿逃劫听诊器铜符晚宴无辞香橘相禄仙妓销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