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祭禮名。《儀禮·士虞禮》:“不綏祭,無泰羹湆胾從獻。” 鄭玄 注:“事屍之禮,始於綏祭,終於從獻。‘綏’當為‘堕’。”《禮記·曾子問》:“攝主不厭祭,不旅不假,不綏祭,不配。” 鄭玄 注:“‘綏’,《周禮》作‘堕’。” 孔穎達 疏:“謂欲食之時,先減黍稷牢肉而祭之於豆間,故曰綏祭。”
“綏祭”是古代祭祀禮儀中的特定環節,以下是詳細解釋:
拼音為suí jì,指古代祭禮中的一種儀式環節,常見于《儀禮》《禮記》等文獻。其核心含義是祭祀過程中将黍稷或肉食減量放置于豆間(盛器之間)以示敬意,屬于禮儀程式的一部分。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泛化為對祖先或神靈的莊重祭祀儀式,但需注意這一理解可能弱化了古代禮儀中“綏祭”作為具體步驟的原始含義。
“綏祭”是古代祭祀中通過減損祭品位置表達敬意的環節,需結合《儀禮》《禮記》等原文及鄭玄注疏準确理解。現代語境下使用時,需注意其與廣義祭祀儀式的區别。
《綏祭》是一個漢字詞語,它含有綏和祭兩個字。綏祭的意思是通過舉行祭祀儀式來消除災難、表達敬意或者祈求神靈保佑。
綏祭這個詞的部首是纟和示,其中纟表示絲綢,示表示神明、表達。綏的筆畫數為11,祭的筆畫數為9。
綏祭一詞源自中國古代的宗教儀式,祭神活動十分重要,并且在古代社會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力。綏祭一詞通過對災難的消除、納福、排憂解難等目的,體現了人們對于神靈保佑和心靈寄托的追求。
《綏祭》的繁體寫法為「綏祭」。
古時候「綏祭」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
1. 為了迎接豐收祈福,他們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綏祭儀式。
2. 古代的君王和臣子常常親自主持綏祭,表達對神靈的敬意和祈求。
組詞如:綏靖、綏甯、祭祖、祭奠等。
近義詞如:祭禮、祀祭、祭拜等。
反義詞如:破祭、不祭、不恭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