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惠恤的意思、惠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惠恤的解釋

加恩體恤。《左傳·成公二年》:“無德以及遠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用之。” 漢 應劭 《風俗通·正失·葉令祠》:“古者,令曰公,忠於社稷,惠恤萬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惠恤"是一個文言色彩較濃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施加恩惠、體恤關懷,尤其側重于上位者(如君主、官員、長輩)對下位者(如百姓、下屬、幼弱)的仁慈愛護與物質幫助。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本義與核心:施加恩惠,體恤周濟

    • 惠: 指恩惠、好處、仁慈的給予。
    • 恤: 指體恤、憐憫、周濟、救助。
    • 合義: “惠恤”結合二字,強調通過給予實際的恩惠(如財物、幫助)來體現對他人困苦的體恤和關懷。它常指一種主動的、自上而下的關愛和救助行為。例如《尚書·臯陶谟》中“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體現的便是君王安民、惠恤百姓的思想。
  2. 具體表現與應用場景:

    • 赈濟貧者: 這是最常見的内涵,指對貧困、受災或處于困境中的人給予物質上的幫助和救濟。例如古代文獻中常提到君王或官府“惠恤鳏寡”(關懷救濟寡婦和鳏夫)、“惠恤災民”。
    • 體恤下情: 指上位者能體察、理解下屬或百姓的艱難處境和需求,并給予關懷照顧。這不僅是物質上的,也包含情感上的理解與寬慰。
    • 寬厚仁愛: 體現了一種仁慈、寬厚的品德。擁有“惠恤”之心的人,常懷仁愛,樂于助人解困。
  3. 語境與用法:

    • 文言書面語: “惠恤”在現代漢語口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書面語、曆史文獻、政論文章或強調古典風格的語境中。
    • 對象關系: 通常用于描述地位、輩分或能力較高者對較低者的關懷行為。強調的是一種帶有仁慈性質的付出和照顧。

“惠恤”意指出于仁慈和體恤之心,給予他人(尤其是處于困境或地位較低者)恩惠、幫助和關懷。其核心在于“惠”(施予好處)與“恤”(體察疾苦)的結合,體現了深厚的仁愛精神和扶危濟困的道德觀念。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惠恤”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huì xù(拼音),意為加恩體恤,常用于形容統治者或上位者對民衆的關懷與救濟。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古籍用例

  1. 《左傳·成公二年》:
    “無德以及遠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用之。”
    ——強調治國者若無法德化遠方,不如體恤本國民衆并善用民力。
  2. 《風俗通·正失·葉令祠》(漢·應劭):
    “古者,令曰公,忠於社稷,惠恤萬民。”
    ——形容古代賢臣忠誠于國家,同時體恤百姓。

三、擴展信息


四、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主要用于文言或曆史語境中,強調對弱勢群體的關懷。例如:“政府推行惠恤政策,保障低收入家庭生活。”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相關成語,可參考《左傳》《風俗通》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吉杯桊北鎮彪形部填才短氣粗層崄鋋矛蟲魚學大轎當晩黨翼對局堕慢負筭告往知來鼓智潢池弄兵黃花脂昏脹互通胡髭積淖疾憎開水犀誇飾拉呱兒賫表吏畢鸾颠鳳倒螺蚄眄伺密電某地批落裒次葡萄牙遷令淺謬乾曜輕僞權柄銳意尚書郎奢糜深妙刷新恕實絲柎宿娼天靈蓋條達體刑銅綠土花無從無噍類烏梅午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