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惠恤的意思、惠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惠恤的解释

加恩体恤。《左传·成公二年》:“无德以及远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用之。”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叶令祠》:“古者,令曰公,忠於社稷,惠恤万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惠恤"是一个文言色彩较浓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施加恩惠、体恤关怀,尤其侧重于上位者(如君主、官员、长辈)对下位者(如百姓、下属、幼弱)的仁慈爱护与物质帮助。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本义与核心:施加恩惠,体恤周济

    • 惠: 指恩惠、好处、仁慈的给予。
    • 恤: 指体恤、怜悯、周济、救助。
    • 合义: “惠恤”结合二字,强调通过给予实际的恩惠(如财物、帮助)来体现对他人困苦的体恤和关怀。它常指一种主动的、自上而下的关爱和救助行为。例如《尚书·皋陶谟》中“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体现的便是君王安民、惠恤百姓的思想。
  2. 具体表现与应用场景:

    • 赈济贫者: 这是最常见的内涵,指对贫困、受灾或处于困境中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和救济。例如古代文献中常提到君王或官府“惠恤鳏寡”(关怀救济寡妇和鳏夫)、“惠恤灾民”。
    • 体恤下情: 指上位者能体察、理解下属或百姓的艰难处境和需求,并给予关怀照顾。这不仅是物质上的,也包含情感上的理解与宽慰。
    • 宽厚仁爱: 体现了一种仁慈、宽厚的品德。拥有“惠恤”之心的人,常怀仁爱,乐于助人解困。
  3. 语境与用法:

    • 文言书面语: “惠恤”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已较少使用,主要出现在书面语、历史文献、政论文章或强调古典风格的语境中。
    • 对象关系: 通常用于描述地位、辈分或能力较高者对较低者的关怀行为。强调的是一种带有仁慈性质的付出和照顾。

“惠恤”意指出于仁慈和体恤之心,给予他人(尤其是处于困境或地位较低者)恩惠、帮助和关怀。其核心在于“惠”(施予好处)与“恤”(体察疾苦)的结合,体现了深厚的仁爱精神和扶危济困的道德观念。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惠恤”是一个汉语词语,读作huì xù(拼音),意为加恩体恤,常用于形容统治者或上位者对民众的关怀与救济。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古籍用例

  1. 《左传·成公二年》:
    “无德以及远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用之。”
    ——强调治国者若无法德化远方,不如体恤本国民众并善用民力。
  2. 《风俗通·正失·叶令祠》(汉·应劭):
    “古者,令曰公,忠於社稷,惠恤万民。”
    ——形容古代贤臣忠诚于国家,同时体恤百姓。

三、扩展信息


四、现代应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主要用于文言或历史语境中,强调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例如:“政府推行惠恤政策,保障低收入家庭生活。”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相关成语,可参考《左传》《风俗通》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按辔徐行白鹿币班加西暴掠边墩庳湿不稳便谗幸车次趁体冲打楚辱刍微大后年胆练登簿颠仆第一号奉制符籍伏箱福缘鼓衰力尽佳丽讲轩简驩谏宪甲蔬紧张极音谲狯牢不可破敛衾令人犁头流射论长説短蒙泽木球使者幕游纳谏配户飘飘拽拽扑簌簌俏美七返丹蚑离绮寮轻怒轻纤扫径上表商税设饰十五时霜霏送纳讨租绨袍鲜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