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溽暑,炎暑。 宋 樓鑰 《跋揚州伯父所藏魏元理畫卷·蓮荷》:“又有熟芡生菱鳧茈之屬,一一如生,袢暑尤宜觀之,所謂宛然坐我水仙府也。” 元 方回 《夏夜聞雨》詩:“可以逃袢暑,征徒盍少休。” 明 宋濂 《題栖雲軒記後》:“餘往年讀 劉元靖 《山栖志》,見其所載 紫巖 、 靈巖 勝概,分明如畫。時正當袢暑,不覺涼颼生肘腋間。”
“袢暑”一詞在漢語中并不常見,可能是“溽暑”的筆誤或發音相近導緻的混淆。以下是關于“溽暑”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夏季潮濕悶熱的氣候,強調高溫與高濕度并存的環境特征。
古籍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月令》:“土潤溽暑,大雨時行”,描述季夏時節土壤濕潤、濕熱難耐的自然現象。
現代用法
可用于文學或日常語境,如魯迅書信中“溽暑尚自珍攝”,提醒注意防暑;周邦彥詞作“燎沉香,消溽暑”則通過焚香驅散悶熱,體現詩意表達。
地域與健康關聯
多見于我國南方夏季,易引發中暑等問題,需注意補水、避免高溫暴曬。
若您有其他具體語境或疑問,可補充說明以便進一步解答。
袢暑(pàn shǔ)是一個漢語詞彙,形容天氣炎熱、悶熱。
袢(㐆)的部首是衣,袢的筆畫數為五;暑(⺶)的部首是日,暑的筆畫數為十二。
袢暑一詞源于古代漢語,袢意為衣服兩邊裁剪的不對稱,暑意為炎熱,由此拼接而成,在描述炎熱天氣的時候使用。
袢暑的繁體字為「袢暑」。
袢暑古時候的寫法和現代沒有太大差别,基本保持不變。
1. 夏天的袢暑讓人感到無比燥熱。
2. 這種天氣真是袢暑難耐。
組詞:炎熱、酷暑、酷熱、烈日、火熱、悶熱。
炎熱、酷暑、酷熱、烈日、火熱。
寒冷、涼爽、清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