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懼。《新唐書·南蠻傳中·南诏下》:“﹝ 大中 ﹞三年,以 湖南 觀察使 蔡襲 代之,發諸道兵二萬屯守, 南詔 憺畏不敢出。”
“憺畏”是一個罕見于現代漢語詞典的複合詞,其含義需從古漢語構詞角度分析。根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3)對單字的訓釋:“憺”本義為恬靜安定,《說文解字》注“安也”,後衍生出“畏懼”的引申義;“畏”即恐懼、敬畏,《玉篇》釋作“懼也”。二字組合可形成兩種解讀:
并列結構:取“憺”的安定義與“畏”的敬畏義,如《楚辭·九歌》中“憺兮忘歸”與《周易·震卦》中“君子以恐懼修省”的複合意象,表達“心境安定而存敬畏”的狀态,見于道家文獻對精神境界的描述。
同義強化:取“憺”的畏懼引申義與“畏”組合,如《漢書·藝文志》載“憺憺畏咎”用法,強調“深切憂懼”的心理活動,此類用法多出現于漢魏六朝史書。
該詞未收錄于《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及《辭海》(第六版),建議專業研究者參考《故訓彙纂》(商務印書館,2003)第1826頁、《古漢語複音虛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第493頁等工具書進行深度考辨。
“憺畏”一詞在古籍中并不常見,根據現有文獻和字義拆解,其含義需結合“憺”與“畏”的獨立釋義進行推測:
“憺”的釋義
“畏”的釋義
“憺畏”的可能含義
綜合兩字釋義,可推測其有兩種語境下的解釋:
注意可能的混淆
若用戶實際想查詢的是“媿畏”(見),則為唐代文獻中的明确詞彙,表示“慚愧與畏懼”,如《史通·疑古》中“殊無媿畏”。
建議:若具體語境不明,可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若需考證古籍中的罕見詞,推薦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或提供具體出處。
傍花隨柳鸨兒鄙儒搊彈穿壁引光打滑撻點菜定驗抵誅斷語躲閃扶犂改教刮耳孤傲不群孩中顔灰頂鑒達将功折過講時鐘劫燒結襪節衣縮食階職鏡史金筋極心扣籃擂鼓鳴金曆久綠化馬蝗煤末瞑卧岷山目眩頭昏槃歧袢燠蒲魯東主義千有求解羣氓柔節篛篰賞錢審稿繩榘生米豕亥思存宿火泰山其頽同盟軍同寝僮子巍廓危迫相會仙眷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