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課的意思、賦課的詳細解釋
賦課的解釋
賦稅。 漢 應劭 《風俗通·正失·宋均令虎渡江》:“ 九江 多虎,百姓苦之。前将募民捕取,武吏以除賦課,郡境界皆設陷穽。” 李锺珏 《李平書七十自述》:“先生杜絶苞苴,鏟除積弊,吏胥奉法,豪強讋栗,賦課無匿,疆理鹹厘。”
詞語分解
- 賦的解釋 賦 (賦) ù 舊指田地稅:田賦。賦稅。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念詩或作詩:登高賦詩。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賦予。賦有。天賦。禀賦。 古同“敷”,鋪陳,分布。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
- 課的解釋 課 (課) è 教學上的一個階段:上課。課時。課間。曠課。授課。課餘活動。 教學的科目:課程。課表。基礎課。專業課。課本。課文。 教書講學或攻讀學習:課徒。課讀。 古代的一種賦稅:國課。完糧交課。 使
專業解析
賦課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官府征收稅賦或攤派勞役的行為。以下從詞典釋義、字源演變及曆史應用角度分層解析:
一、基本釋義
賦課(fù kè)為動賓結構複合詞:
- 賦:本義指“征收”(《說文解字》:“賦,斂也”),後特指田賦稅收;
- 課:原意為“考核”(《說文解字》:“課,試也”),引申為“定額征收”。
二字組合強調官府按制度強制征取財物或勞力的行為,屬古代財政術語。例如《漢書·食貨志》載“賦課稅輸”,即指征收賦稅。
二、字源與曆史沿革
- “賦”的演變
從“貝”(財物)部,西周金文已見“賦”字,初指軍賦,後擴展為土地稅。漢代确立“田租口賦”制度,成為國家主要財政收入來源 。
- “課”的衍生義
唐代“課”字廣泛用于徭役征發,如“課丁”(需服役的成年男子)。《唐六典》規定“凡賦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調,三曰役,四曰課”,其中“課”即指力役 。
三、曆史語境中的實際應用
- 宋代“免役錢”改革:王安石變法将勞役折錢征收,稱“免役錢”,實為賦課貨币化(《宋史·食貨志》)。
- 明清“一條鞭法”:合并田賦、徭役等雜稅統一征銀,賦課體系趨向簡化 。
- 日本漢字沿用:日語保留“賦課”(ふか)一詞,至今用于表述稅費征收(如“國民健康保険料賦課”)。
四、現代使用與語義局限
當代漢語中,“賦課”因稅制現代化而漸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術語(如台灣地區“土地賦課”)。需注意其與“賦稅”“課稅”的細微差異:
- 賦稅:廣義稅收統稱;
- 課稅:強調征稅行為本身;
- 賦課:特指按規制攤派征收,隱含強制性色彩。
權威參考來源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 班固《漢書·食貨志》(中華書局二十四史校注本)
- 李林甫《唐六典》(中華書局影印本)
- 山本進《清代財政史研究》(汲古書院,1993)
- 台灣“財政部”《稅制術語彙編》(官網公開文檔)
網絡擴展解釋
“賦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
賦課指古代政府征收的賦稅,屬于強制性稅收制度,主要用于國家財政支出。該詞常見于曆史文獻,強調稅收的行政強制性。
二、曆史引證
- 漢代用例:
應劭《風俗通·正失·宋均令虎渡江》記載,九江地區因虎患嚴重,官府通過“除賦課”鼓勵百姓捕虎,即減免賦稅以激勵民衆。
- 清末用例:
李锺珏在《李平書七十自述》中提到,官員通過整頓吏治使“賦課無匿”,說明賦課征收的嚴格性。
三、用法說明
- 詞義特點:與“賦稅”同義,但更側重官方課稅行為,常見于公文或曆史叙述。
- 現代適用性: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用于研究古代經濟制度或文獻解讀。
四、相關擴展
- 構成解析:“賦”指田賦、稅種,“課”意為征收,合稱體現稅收的強制性。
- 近義詞:賦稅、課稅、征斂。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風俗通》或清末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靉靉奧絶百結愁腸班生廬鼻青眼腫乘龍佳壻重返春白地盜天大權旁落颠舛釣竿手弟息度荒呋喃挂包邯鄲鸠杭綢邗溝宦侶洄蕩恢諧彟矩豁牙胡塗蟲嘉勝憬然有悟酒石酸儁良開迳寬嘿裡衖鄰域杪歲民務沒落内帳俳說籤廳遣興蛩聲凄酸雀钗攘畧日益月滋瑞祝深長師團搠筆巡街頌平騰湧瓦上霜誤譌铦利獻議仙藻下眼觑鞋底翕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