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怨恨惶恐。《新唐书·张建封传》:“﹝ 希烈 ﹞遣将 杨丰 齎伪赦二,畀 建封 、 少游 。 丰 至, 建封 缚致军中,会中人来,对之斩其首,因送伪书于行在。 少游 闻之,恚汗不自处。”
“恚汗”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1. 基本释义
“恚汗”意为怨恨且惶恐的心理状态,形容人因极度不满与恐惧而情绪交织。该词由“恚”(怨恨)和“汗”(因紧张惶恐而流汗)组合而成,强调情绪与生理反应的双重表现。
2. 文献出处
该词出自《新唐书·张建封传》中的典故:李希烈派杨丰携带伪赦书给张建封和陈少游,张建封将杨丰斩杀并上报朝廷。陈少游得知后,“恚汗不自处”,即因事情败露而陷入怨恨与惶恐的境地。
3. 读音与注音
4.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人物在面临重大变故或道德困境时,因内心矛盾产生的复杂情绪,常见于史书或文言文作品中。
总结
“恚汗”属于生僻词,现代汉语已极少使用,但在解读古籍时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双重情感色彩。
《恚汗》是一个汉字,包含两个字部:心和汗。它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数分别如下:
心:一点,2画
汗:水,4画
《恚汗》的来源较为复杂,最初是出现在《汉书·东夷传》中,原指匈奴诸部族的首领。后来逐渐演变为对于外邦人的蔑称,暗指他们愚昧、无知。
在繁体字中,恚汗的写法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保留了原有的形态。
在古代,恚汗的写法也与现代略有不同。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写法为“㚏汗”,在康熙和现代的字典中,都收录了这个字。
以下是一些关于恚汗的例句:
1. 他一直恚汗着说不清楚。
2. 这位客人非常恚汗地询问着路线。
恚汗没有很多的常用组词,因为它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的场景相对较少,不过可以通过与其他词汇搭配形成新的组合。
以下是一些与恚汗相关的词语:
1. 恚愤:形容极为愤怒或懊恼。
2. 恚怒:形容极度愤怒或暴怒。
恚汗的反义词较难确定,因为它主要是一种蔑称或贬义词语,很少有正面意义。
综上所述,恚汗是一个含有贬义的词语,最初源于对匈奴族首领的称呼,在古代有着略微不同的写法,与其他词汇可以进行搭配形成新的组合,但很少有正面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