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對立。 郭沫若 《再論<石鼓文>之年代·導言》:“ 馬 説與餘説對蹠,甚且可雲不能兩立。”
2.指對立的地位。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 楊振聲 的文筆,卻比《漁家》更加生發起來,但恰與先前的戰友 汪敬熙 站成對蹠。”
對蹠(duì zhí)是漢語中一個地理學術語,指地球表面上處于直徑兩端的對應點,即兩點間的連線通過地球球心。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三層:
字義分解
兩字組合後,字面意為“腳掌相對的位置”,隱喻地球兩端互為鏡像的點。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引申邏輯
古人以“蹠”喻地表位置,“對蹠”通過人體姿态的對稱性(如雙腳分立),形象化表達地理空間的極端對立關系。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
科學定義
對蹠點需滿足兩條件:
來源:《地理學名詞》(第二版),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2017年。
核心特征
來源:《地球科學大辭典》,地質出版社,2005年。
實際用例
來源:《地球物理學基礎》,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文學隱喻
在漢語文學中常象征“極端對立”或“永不相交的命運”,如魯迅《野草》以“對蹠者”喻理念沖突的雙方。
來源:《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來源:《通用規範漢字表》,教育部、國家語委,2013年。
“對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搜索結果信息如下:
核心釋義
“對蹠”指兩種觀點、立場或事物的對立狀态。例如郭沫若在讨論《石鼓文》年代時提到“馬説與餘説對蹠,甚且可雲不能兩立”(),強調兩種學說無法共存。魯迅也以此詞描述楊振聲與汪敬熙的立場對立()。
詞源與構成
部分來源(如)将“對跖”解釋為“配合默契”,可能與“對蹠”存在混淆。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優先參考權威文獻或經典用例()。
“蹠”是“跖”的異體字,二者通用()。現代漢語中“跖”更常見,但古籍或文學作品中多用“蹠”。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郭沫若、魯迅相關著作()。
愛日避嚣不赢赪素串戲打短彈唇殚精畢力單款典象彫龍刁天決地地壟肚裡蛔蟲風鬣棼煙輔熙拱讓扢達過勝耗眊和恕環人夾角減妝交疑覺羅學慨歎科格溘帀流宕亂碼祿祚硥魚慢葬毛錢命棹農桑排門夫骞舉衾被勤工儉學懃力秦越攘袂扼腕緛短辱駡三車三改兔山隘試黜拾揀士林蜀道難團體賽瓦當文瓦藍甕罂吾誰與歸先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