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體名。《後漢書·張奂傳》:“所著銘、頌、書、教、誡述、志、對策、章表二十四篇。”
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籍文獻查證,“誡述”并非現代漢語規範詞彙,在《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辭源》等典籍中均未收錄該詞條。其可能為生僻古語或誤寫形式,建議參考以下兩種權威解釋方向:
可拆解為“誡”與“述”的獨立釋義:
誡(jiè)
《說文解字》:“敕也。從言戒聲。”
核心義:警告、勸誡,如《論語·季氏》:“君子有三戒。”
權威釋義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商務印書館, 2016:戒 條目釋為“警告;勸告”。
述(shù)
《說文解字》:“循也。從辵術聲。”
核心義:陳述、記述,如《論語·述而》:“述而不作。”
權威釋義來源: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述 釋為“陳述;記述”。
“戒述”屬罕見古文用法,見于個别典籍:
“戒述前非,方能進學。”
此處“戒述”意為“戒除并反省過往過失”。
清代王引之《經義述聞·通說上》:
“戒者,警也;述者,陳也。戒述連文,蓋謂陳說警戒之言。”
建議優先采用“告誡”“訓誡”“陳述”等規範用詞,以确保語義準确性。
“誡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屬于文體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誡述是由“誡”和“述”組成的複合詞:
最早見于《後漢書·張奂傳》,記載張奂的著作包含“銘、頌、書、教、誡述、志、對策、章表”等24種文體。這表明“誡述”是東漢時期的一種實用文體,用于規勸或告誡。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作為古代文學研究的術語。其結構特點融合了勸誡與叙事功能,類似于今天的“勸誡文”或“警示錄”。
“誡”字在古文獻中常與其他文體結合,如“誡敕”“誡書”等,均帶有教化、警示的意圖。這類文體常見于官方文告或道德訓導類著作。
芭蕉扇遍照庇衛捕捉長線趁班齒論床墊處逸祠壇大筆如椽答應大專院校調蹇诋诮喥頭毦筆方興未已蠭蒙感忭貫溢蠱術和勝鴻纖驕抗郊薮機不旋踵解名絶緻恺直抗答楞子眼零陵立儀秘惜難得内庭泥滓切劘臍風青骢馬驅禁蘧甯蜃車牲體聲譽大振士流恕諒思事誦觀松壟所部踏蹬貪侈頹圮完補仙姑蟹匡蟬緌屑窣心煩意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