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體名。《後漢書·張奂傳》:“所著銘、頌、書、教、誡述、志、對策、章表二十四篇。”
“誡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屬于文體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誡述是由“誡”和“述”組成的複合詞:
最早見于《後漢書·張奂傳》,記載張奂的著作包含“銘、頌、書、教、誡述、志、對策、章表”等24種文體。這表明“誡述”是東漢時期的一種實用文體,用于規勸或告誡。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作為古代文學研究的術語。其結構特點融合了勸誡與叙事功能,類似于今天的“勸誡文”或“警示錄”。
“誡”字在古文獻中常與其他文體結合,如“誡敕”“誡書”等,均帶有教化、警示的意圖。這類文體常見于官方文告或道德訓導類著作。
誡述(jiè sh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告誡、勸誡、叮咛等。它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通過言談或行為向他人傳達出警告、忠告、規勸的意思。
誡述的部首是讠(讠是諧音部首,通常與“言”有關),而它的總筆畫數是16畫。
誡述一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由于意義相近,誡述在古代也有一種較為罕見的寫法,即“誡叙”。
在繁體字中,誡述通常保持不變,仍寫作“誡述”。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一直在演變和變化,因此誡述的古代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目前我們所知的是,“誡述”在古代亦有用“誡叙”來表述的情況,具體怎樣寫作,需要根據具體的古籍和文獻資料來确定。
1. 他對那個犯人進行了嚴厲的誡述,希望他能改過自新。
2. 母親的誡述使我充滿了勇氣,堅定了我的目标。
誡言、誡勉、勸誡、告誡
勸告、規勸、告誡
表揚、稱贊、獎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