颡汗的意思、颡汗的詳細解釋
颡汗的解釋
額上冒汗。表示慚愧、惶恐。 宋 文同 《夏日閑書墨君堂壁》詩之一:“冠帶坐大暑,顙汗常涓涓。每懼落深責,取適敢自便。” 明 方孝孺 《吳氏二賢母哀辭》:“彼何人兮豔婦,夫屍在牀兮笑言詡詡,傾人宗兮殞人祀,地下逢之兮顙汗猶泚。”參見“ 顙泚 ”。
詞語分解
- 颡的解釋 颡 (顙) ǎ 額,腦門兒:稽颡(古代一種跪拜禮,屈膝下拜,以額觸地。居喪、請罪、投降時行之)。 筆畫數:; 部首:頁; 筆順編號:
- 汗的解釋 汗 à 由身體的毛孔排洩出來的液體:汗水。汗流浃背。 出汗,使出汗:汗顔(因羞慚而出汗;泛指慚愧)。汗馬功勞。汗牛充棟。 汗 á 〔可(?)汗〕見“可”。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颡汗”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1.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指額頭(颡)冒汗,用于形容人因慚愧、惶恐或緊張而流汗的狀态。例如宋代文同的詩句“冠帶坐大暑,顙汗常涓涓”中,便以“颡汗”刻畫了酷暑中穿戴整齊、内心惶恐不安的情境。
2.字形與結構
- “颡”的釋義:讀作sǎng,本義為額頭,如《孟子·滕文公上》“其颡有泚”中的用法。在“颡汗”一詞中,特指額頭部位。
- “汗”的讀音:此處讀hàn,指汗水,與“汗顔”中的“汗”含義相近,均表達因情緒波動導緻的生理反應。
3.語境與用法
- 情感指向:多用于書面語境,強調因羞愧、自責或壓力而産生的心理狀态。如明代方孝孺《吳氏二賢母哀辭》中“地下逢之兮顙汗猶泚”,借“颡汗”強化了人物内心的悔恨。
- 近義詞:與“汗顔”“愧汗”等詞義相近,但“颡汗”更突出額頭出汗的具象表現。
4.文化關聯
- 曆史淵源:該詞可追溯至宋代文獻,反映了古代漢語中對情緒與生理反應關聯的細膩觀察。
“颡汗”是一個兼具形象性與情感色彩的詞語,通過額頭冒汗的具象描寫,生動傳達出慚愧、惶恐的心理狀态。其用法多見于古典文學作品,現代語境中使用頻率較低,但仍可在書面表達中作為修辭手段。
網絡擴展解釋二
颡汗
颡汗(sǎng hà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颡”和“汗”兩個部分組成。
颡的拆分部首是頁,共有12畫。颡的古代漢字寫法為顋,是額頭的意思。例句:“他緊皺着颡頭思考問題。”
汗的拆分部首是氵,共有6畫。汗的古代漢字寫法為㳽,表示出汗或汗水。例句:“運動後,我身上的汗水流了一身。”
颡汗一詞的起源,目前尚無确切的資料可考。在古代文獻中,沒有關于颡汗的具體解釋。
繁體字中,“颡”可寫作顙。繁體字通常在台灣、香港和澳門地區使用,與簡體字有所不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确切難以考究,各地區和朝代有所不同。在傳統的書法中,颡和汗的字體可能有些變化。
以下是颡汗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颡頸、颡骨、汗珠、汗液。
近義詞:出汗、流汗。
反義詞:止汗、不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