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民志的意思、民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民志的解釋

民意,民心。《易·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 漢 張衡 《東京賦》:“且天子有道,守在海外。守位以仁,不恃隘害。苟民志之不諒,何雲巖險與襟帶?” 南朝 梁 蕭子雲 《雅樂歌·需雅》之四:“在昔哲王觀民志,庶羞百品因時備。” 清 端方 《請平滿漢畛域密折》:“奏為統籌全局,永策治安,請降明詔,舉行 漢 滿 一家之實,以定民志而固國本。” 章炳麟 《序<革命軍>》:“ 蜀 鄒容 為《革命軍》方二萬言,示餘曰:‘欲以立懦夫,定民志,故辭多恣肆,無所回避,然得無惡其不文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民志”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民衆的意願、志向或心意。在現代漢語中雖不常用,但在理解古代文獻和思想時尤為重要。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古籍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民志指人民集體的意志、心願或志向。

二、古籍中的經典用例

  1. 《禮記·大學》:

    “民志定而後可與之謀。”

    釋義:民衆的意願安定後,才能與之謀劃大事。此處強調治國需以民意為根基。

    (來源:《禮記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周易·履卦》:

    “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釋義:統治者通過明确社會秩序,使民衆的志向安定。體現古代“安民”的政治思想。

    (來源:《周易譯注》,周振甫譯注)

三、權威詞典釋義


四、思想内涵

在古代政治哲學中,“民志”是治國平天下的關鍵:


“民志”是承載古代民本思想的核心概念,指代民衆集體的意志與訴求,強調統治者需順應民意以實現社會穩定。其釋義與用例均源自經典文獻,是理解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切入點。

網絡擴展解釋

“民志”是一個漢語詞彙,由“民”(人民)和“志”(志向、意願)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為民意、民心,指廣大人民群衆的共同願望和追求。以下從不同角度解析該詞:

1.基本釋義

2.延伸内涵

3.現代語境

4.總結

“民志”作為傳統漢語詞彙,承載了古代政治哲學中“以民為本”的思想,強調民心是治理根基。其内涵至今仍具啟示意義,提醒需關注社會群體的共同訴求。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易經》《禮記》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阿摩敦鲌鮮邊策不差毫厘藏光操作規程茶铛長敬承建承想晨征池灰創面春絲當價彈疽鼎鬲訪采浮雲富貴缟服高世共犯宮使寡不勝衆光心故我鶴澗毀齒降假急進井井有法進狩酒豪麂鞾趷踏流芳流水作業法溜腿買榜茂渥麋膠麋臘名分南狩牛子乾車青袍白馬齊驅阒如三不拗六森朗士坦酸苦邃險探骊得珠晚殺無端生事舞文巧诋遐琛詳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