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草木由下向上長枝葉,故稱草木為“倒生”。《淮南子·原道訓》:“秋風下霜,倒生挫傷。” 高誘 注:“草木首地而生,故曰倒生。”
(2).謂樹木向下生長。《藝文類聚》卷八八引 晉 葛洪 《抱樸子》:“ 天陵 偃蓋之松, 太谷 倒生之柏,皆為天齊其長,地等其久。”
“倒生”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和文獻來源,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草木由下向上生長
指植物的根部向下紮入土壤,而枝葉向上生長,因此被稱為“倒生”。這一用法最早見于《淮南子·原道訓》:“秋風下霜,倒生挫傷”()。高誘注解為:“草木首地而生,故曰倒生”,即草木以根部為起點向上生長,與“首地”形成對比()。
樹木向下生長
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提到“太谷倒生之柏”,描述某些樹木枝幹向下垂生的特殊形态()。這類用法較為罕見,多用于文學或特定自然現象的描寫。
在部分文獻中,“倒生”被引申為事物發展出現反轉或逆轉,例如《左傳·襄公十一年》中的用例()。但這種比喻用法較少見,且需依賴具體上下文判斷,可能與古義中的“反向生長”有關聯。
“倒生”的核心含義與“反向生長”相關,既可指自然現象(草木生長方向),也可在特定語境中引申為反轉或逆轉。需結合文獻和上下文進一步判斷其具體意義。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考證,可參考《淮南子》《抱樸子》等原著()。
倒生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倒”和“生”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人偏旁部首“亻”和生字的生字頭部首“⺼”,共有9畫。
“倒生”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中。在《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有“廬戎自倒害生”之句,意為反叛的廬戎部落自取滅亡。後來,“倒生”逐漸演變為形容事物的發展出現了颠倒、反轉的情況。
在繁體字中,倒生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因此倒生的古漢字寫法也有所變化。在《康熙字典》中,倒生的古字形為“垢生”,表示塵垢居多,生活不潔淨。
例句:
1. 這個事件是出乎意料的,完全倒生了。
2. 他本來打算留下來工作的,卻突然倒生了,離開了我們。
組詞:
倒黴、倒是、倒車、倒騰、倒戈
近義詞:
顛倒、逆序、反轉、倒退
反義詞:
正常、正序、順序、前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