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 代貴族的一種葬禮。謂靈柩經過行(路神)壇,如生時祈求途中安穩。《禮記·檀弓上》:“及葬,毀宗躐行,出于大門, 殷 道也。” 鄭玄 注:“毀宗,毀廟門之西而出。行神之位在廟門之外。” 孔穎達 疏:“ 殷 人殯於廟,至葬,柩出,毀廟門西邊牆而出于大門……二則行神之位在廟門西邊,當所毀宗之外。若生時出行,則為壇币告行神,告竟,車躐行壇上而出,使道中安穩如在壇。今嚮毀宗處出,仍得躐此行壇,如生時之出也。故雲毀宗躐行,出于大門也。”
超越行列。 唐 馬總 《意林·幹子》:“勢弱于己,則虎步而淩之;勢強于己,則躐行而事之。此姦雄之才也,亦且小人。”
“躐行”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iè xíng,其含義主要與古代葬禮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古代葬禮儀式
指殷代貴族的一種特殊葬禮。在出殡時,靈柩需經過“行神”(路神)的祭壇,以此模仿生前出行前祈求路途平安的儀式,象征逝者在冥途中安穩通行。這一過程包括毀壞宗廟西側牆壁、靈柩跨越行神祭壇等步驟。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檀弓上》:“及葬,毀宗躐行,出于大門,殷道也。”鄭玄注:“行神之位在廟門之外”,孔穎達進一步解釋,殷人殡于廟,出殡時需破壞廟門西牆,使靈柩跨越行神祭壇,類似生者出行前的儀式。
部分網絡資料提到“躐行”有“超越行列”的引申義(如排隊時插隊),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撐,可能為現代引申。
相關詞語包括“學不躐等”(學習需循序漸進)、“越次躐等”(逾越等級)等,均與“躐”字本義“逾越”相關。
《躐行》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行走或穿越不易通過的地方,比喻進行冒險或冒險行動。
《躐行》由“足”部和“貛”部組成。
足(zú):表示與腳相關的事物。
貛(huān):表示跳躍、穿越。
《躐行》的總體筆畫為18畫,足部4畫,貛部14畫。
《躐行》在《康熙字典》中有收錄。在繁體字中,該詞為“躡行”。
在古時候,漢字《躐行》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如《康熙字典》記載的《躐行》是由“辶貛”構成,其中“辶”表示動詞的辶部首,“貛”表示跳躍。
1. 他毅然躐行于險峰之間。
2. 在這困境中,我們必須躐行前進。
3. 他無所畏懼地躐行山澗尋找寶藏。
1. 躐步(lèi bù):形容行走困難。
2. 躐等(lèi děng):形容勇往直前,不畏艱險。
3. 躐躏(lèi lìn):形容跋涉穿越障礙。
1. 闖:指冒險向前。
2. 披荊斬棘:形容勇往直前,不畏艱險。
3. 擊水破浪:比喻勇往直前,勢不可擋。
1. 安于現狀:形容不願意冒險或改變現狀。
2. 退縮:形容因畏懼或膽怯而不敢行動。
3. 順水推舟:形容不願做出太多努力,順其自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