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传·成公六年》:“ 晋 人谋去 故絳 ,诸大夫皆曰:‘必居 郇 、 瑕氏 之地。’” 杨伯峻 注:“ 郇 在 解池 西北, 瑕 在 解池 南。面积甚大,不可能全部划为 晋国 都城,此云‘居 郇 、 瑕 之地’,盖择其一部也。”后世并称,泛指 山西 临猗 一带 晋国 故地。 晋 陆云 《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聿临 猗氏 ,接被 郇 瑕 。” 唐 杜甫 《哭韦大夫之晋》诗:“悽愴 郇 瑕 邑,差池弱冠年。” 唐 杜甫 《奉酬寇十侍御锡见寄四韵复寄寇》:“往别 郇 瑕 地,于今四十年。”
郇瑕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由“郇”与“瑕”两个古地名组成,常见于古代典籍。以下从词义、语源及文化背景三方面展开解释:
1. 词义与语源
“郇”为周代诸侯国名,姬姓,故址在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诗经·曹风·下泉》有“四国有王,郇伯劳之”的记载,汉代郑玄注:“郇伯,郇侯,文王之子,为州伯,治诸侯有功。”
“瑕”指春秋时期晋国城邑,位于今山西省临猗县境内。《左传·成公六年》记载晋景公欲迁都于“郇、瑕氏之地”,因当地“土薄水浅”而作罢,杜预注:“郇、瑕,古国名。”
两字连用特指晋南地区,后引申为水土贫瘠之地的代称。
2. 文化内涵
郇瑕在历史文献中承载着地理特征与政治决策的关联性。如《左传》所述,晋国大夫韩献子以“郇瑕氏之地卑湿”谏阻迁都,此后“郇瑕”成为古人考量都城选址时权衡利弊的典型案例。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评曰:“郇瑕之议,实关国祚。”
3. 语言演变
现代汉语中“郇瑕”作为独立词汇已罕用,但在研究先秦历史地理、古代政治制度时仍具学术价值。清代考据学家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中专门辨析:“郇、瑕本二地,后人连称,犹‘邹鲁’‘荆楚’之例。”
参考资料
“郇瑕”是一个历史地理名词,具体解释如下:
1. 词源与基本含义
“郇”和“瑕”原为春秋时期晋国的两个地名,分别位于今山西临猗一带的“解池”西北和南部。《左传·成公六年》记载晋国迁都争议时提到“郇、瑕氏之地”,后世将两地合称,代指晋国故地。
2. 历史文献引用
如晋代陆云在《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中写道“接被郇瑕”,唐代杜甫的诗作中也有相关引用,均指代山西临猗周边区域。
3. 读音与扩展说明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地理或文化象征意义。
菴罗白牒白菌韠冕觇伺嗔妬称兵持律吃斋刺骨醋娘子噔楞独断独行炖锅缝纴高山大川勾补挂匾咕啜估校含沙花多实少欢戚狐丘甲马郊迓甲札惊佩谨裕棘鍼科君长恺切伉俪情深冥想庞厚普罗却金暮夜取士三班散束扫榻商路煽弄市署水市踏蹻叹赞跳边偷鸡摸狗晚热无经汙抔忤情巫术吴苑下寮相合小黄门奚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