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廣闊無涯。 三國 魏 曹植 《節遊賦》:“望 洪池 之滉瀁,遂降集乎輕舟。”
(2).蕩漾。 晉 葛洪 《抱樸子·暢玄》:“或滉漾於淵澄,或雰霏而雲浮。” 清 王韬 《淞濱瑣話·盧雙月》:“侍母進香 天竺 ,夜感 大士 現身示兆,指池中七星橫斜,雙月滉漾。謂之曰:‘此汝一對佳兒佳婦也。’”
(3).指浮動的水。 宋 梅堯臣 《碧瀾堂》詩:“虛雲臨滉漾,橋勢對隆穹。”
(4).閃動;搖動。 唐 白居易 《昆明春水滿》詩:“春池岸古春流新,影浸 南山 青滉漾。” 宋 陸遊 《己巳正月十八6*九間雪複大作不止》詩:“卷簾驚滉漾,下榻覺蹣跚。”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滉漾漢語 快速查詢。
“滉漾”(拼音:huàng yàng)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水面或光影的動态,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形容廣闊無涯的水域
常用于描繪浩渺的水面,如曹植《節遊賦》中的“望洪池之滉瀁”,形容池水廣闊無邊。
水波蕩漾或浮動
如晉代葛洪《抱樸子·暢玄》中“滉漾於淵澄”,指水波輕盈蕩漾的狀态。白居易詩“影浸南山青滉漾”亦為此意。
光影、物體的閃動與搖動
可引申為光影或物體的動态,如陸遊詩句“卷簾驚滉漾”,描述雪光映簾的搖曳景象。
該詞屬生僻詞彙,建議參考權威古籍(如的高權威性内容)或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細膩差異。
《滉漾》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水面波動猶如漣漪般擴散。它形容水面流動的樣子,形象地表達了波瀾壯闊的景象。
《滉漾》由水部和羊部組成,水部為左邊的部首,羊部則是右邊的部首。根據漢字的構造,可以拆分為13個筆畫。
《滉漾》來源于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是根據事物的形态、特點和含義來構造的象形字。
在繁體字中,《滉漾》的形态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滉漾》的形态略有差異,但整體上保持了基本的結構。
1. 湖面上微風吹過,泛起一層層滉漾的漣漪。
2. 日出的時候,海面上的陽光倒映成一片滉漾的金光。
1. 滉漾不息
2. 滉漾漣漪
3. 滉漾池塘
1. 波瀾壯闊
2. 泛起漣漪
3. 泉水湧動
平靜、寂靜、不波動、不激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