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广阔无涯。 三国 魏 曹植 《节游赋》:“望 洪池 之滉瀁,遂降集乎轻舟。”
(2).荡漾。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或滉漾於渊澄,或雰霏而云浮。” 清 王韬 《淞滨琐话·卢双月》:“侍母进香 天竺 ,夜感 大士 现身示兆,指池中七星横斜,双月滉漾。谓之曰:‘此汝一对佳儿佳妇也。’”
(3).指浮动的水。 宋 梅尧臣 《碧澜堂》诗:“虚云临滉漾,桥势对隆穹。”
(4).闪动;摇动。 唐 白居易 《昆明春水满》诗:“春池岸古春流新,影浸 南山 青滉漾。” 宋 陆游 《己巳正月十八6*九间雪复大作不止》诗:“卷帘惊滉漾,下榻觉蹣跚。”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滉漾汉语 快速查询。
“滉漾”(拼音:huàng yàng)是一个古典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水面或光影的动态,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形容广阔无涯的水域
常用于描绘浩渺的水面,如曹植《节游赋》中的“望洪池之滉瀁”,形容池水广阔无边。
水波荡漾或浮动
如晋代葛洪《抱朴子·畅玄》中“滉漾於渊澄”,指水波轻盈荡漾的状态。白居易诗“影浸南山青滉漾”亦为此意。
光影、物体的闪动与摇动
可引申为光影或物体的动态,如陆游诗句“卷帘惊滉漾”,描述雪光映帘的摇曳景象。
该词属生僻词汇,建议参考权威古籍(如的高权威性内容)或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细腻差异。
《滉漾》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水面波动犹如涟漪般扩散。它形容水面流动的样子,形象地表达了波澜壮阔的景象。
《滉漾》由水部和羊部组成,水部为左边的部首,羊部则是右边的部首。根据汉字的构造,可以拆分为13个笔画。
《滉漾》来源于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根据事物的形态、特点和含义来构造的象形字。
在繁体字中,《滉漾》的形态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滉漾》的形态略有差异,但整体上保持了基本的结构。
1. 湖面上微风吹过,泛起一层层滉漾的涟漪。
2. 日出的时候,海面上的阳光倒映成一片滉漾的金光。
1. 滉漾不息
2. 滉漾涟漪
3. 滉漾池塘
1. 波澜壮阔
2. 泛起涟漪
3. 泉水涌动
平静、寂静、不波动、不激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