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閩洛的意思、閩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閩洛的解釋

宋 代理學以二 程 和 朱熹 為首兩學派的并稱。二 程 ( 程颢、程頤 ), 洛陽 人, 朱熹 曾僑寓 福建 之 建陽 ,故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閩洛是漢語中對宋代兩大理學流派——閩學與洛學的合稱,特指以朱熹為代表的福建學派和以程颢、程頤為代表的洛陽學派。二者共同構成宋代理學(新儒學)的核心體系,對後世儒學發展影響深遠。


一、閩學(福建學派)

定義:

閩學發源于福建,由南宋理學家朱熹集大成,故又稱“朱子學”。其核心思想包括“理氣論”“格物緻知”“存天理滅人欲”等,強調通過道德實踐與經典研習實現人格完善。

權威典籍佐證:

《朱子語類》載:“性即理也,心統性情。”

《宋史·道學傳》稱朱熹之學“閩中獨得其宗”。


二、洛學(洛陽學派)

定義:

洛學由北宋程颢、程頤兄弟創立于河南洛陽,主張“性即理”“天人合一”,注重心性修養與倫理實踐,為理學奠基學派。

權威典籍佐證:

《二程遺書》雲:“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宋元學案》評洛學“明道伊川,開理學之統”。


三、閩洛并稱的學術意義

二者雖地域相異,但理論同源:

  1. 承襲關系:朱熹繼承并發展了二程學說,形成“程朱理學”體系。
  2. 思想融合:均以《四書》為經典,強調“理”為宇宙本體,主張通過“居敬窮理”達至聖賢境界。
  3. 曆史地位:元代後成為官學正統,影響東亞思想史六百年。

權威定論:

《四庫全書總目》稱:“洛閩之學,經緯乎天人,綱紀乎世教。”

錢穆《中國思想史》指出:“閩洛并峙,實為理學之雙峰。”


四、現代學術界的诠釋

當代研究強調閩洛學派對儒家倫理的體系化建構:

參考文獻: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程朱之學,實為儒家思想之複興。”

網絡擴展解釋

“閩洛”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差異較大的解釋,需結合來源權威性綜合辨析:

一、宋代理學學派并稱(主流釋義) 根據和記載,該詞特指宋代兩大理學流派:

  1. 洛學:以程颢、程頤兄弟為代表,因二人為洛陽人得名
  2. 閩學:以朱熹為代表,因其長期在福建(簡稱閩)建陽講學得名 二者合稱體現了宋代理學南北兩大體系的交融,該用法常見于哲學史研究領域。

二、形容文采的成語(存疑釋義) 提出該詞作成語時表示"言辭優美,文采飛揚",融合了福建閩南文化與洛陽古都文化的意象。但此釋義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現代衍生解讀,建議謹慎使用。

補充說明:

若需深入考證,可查閱《宋元學案》《朱子語類》等原著,或訪問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獲取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暴富乞兒不謹唱禮讒頰稱臣納貢宸阙陳訴屮實車速刺股讀書方巾丑放松浮窳幹花革牧瓜子玉龜鶴遐齡還視後五日回彎穢漬伽楠饑疠禁約眷戀圈豬絶弦科舉年遼邊明黠磨礲浸灌南柯太守年輩猊坐片善皮襖剖蚌求珠裒割情不可卻清鑒輕耎拳猛繞襲沙闆商檢山公醉赦書世弟兄詩囿説談貼納僮錦外利威酷威約無臉纖苛小秀夕郎細濛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