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校掄的意思、校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校掄的解釋

考核選擇。 唐 元結 《系谟》:“其任用,在校掄材能,察視邪王,不可授付非人,甘順姦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校掄"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見于古代文獻,其核心含義指考核選拔(人才)。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1. 核心釋義:

    • 校 (jiào): 本義為木枷,引申為考核、查對、比較。在此詞中取其考核、考察之意。
    • 掄 (lún): 本義為挑選、選拔。《說文解字》釋為“擇也”。在此詞中取其選拔、挑選之意。
    • 校掄: 兩字結合,意為通過考核來選拔(人才)。強調的是一個包含考察、比較、評定等環節的選拔過程,常用于指官方或正式的選才活動。
  2. 具體用法與語境:

    • 該詞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對官員、人才或士子進行考核并從中選拔的行為。
    • 常見于與科舉、铨選(古代選拔官吏的制度)、薦舉等人才選拔制度相關的語境中。
    • 例如:“有司校掄,務在得人。”(有關部門考核選拔,務必求得真正的人才。)
  3. 典籍例證:

    • 在《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中,“校掄”被收錄,釋義為“考核選擇”。
    • 明代沈德符《萬曆野獲編·科場一·鄉試遇水火災》:“請令所司校掄,取其文理優長者,不必以數為限。” 此例中,“校掄”即指考官對考生文章進行考核評定并選拔優秀者。
    • 清代文獻中亦有使用,如涉及官員考核升遷的記載。
  4. 辨析:

    • 與現代詞彙的區别: 現代漢語中更常用“選拔”、“考核”、“遴選”等詞。“校掄”帶有濃厚的古語色彩,在現代日常語言和官方文件中已極少使用。
    • 與“铨選”的關系: “铨選”是古代吏部選拔官吏的專稱,制度性更強。“校掄”可以看作是“铨選”過程中包含的具體行為(考核與選拔),或用于更廣泛意義上的人才選拔活動。

“校掄”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校”(考核)和“掄”(選拔)兩個動詞性語素構成,意為通過考核來選拔人才。它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方或正式場合下對人才進行考察、比較并擇優錄用的過程,常見于曆史文獻尤其是涉及科舉、選官制度的記載中。在現代漢語中已基本被“選拔”、“考核”、“遴選”等詞取代。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校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多種解釋,需結合權威資料綜合分析:

一、基本釋義

  1. 核心含義
    指“考核選擇”,主要用于古代人才選拔或事務甄别。例如唐代元結《系谟》記載:“其任用,在校掄材能,察視邪王,不可授付非人”,強調通過考核來選拔有才能之人。

  2. 延伸解釋
    部分資料補充了校勘修訂的釋義(如),認為“校”指文字審查,“掄”指掌握修訂權力。但此解釋在其他高權威性來源中較少出現,可能屬于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


二、拼音與詞源


三、使用場景

  1. 曆史文獻
    多用于古代典籍,如唐代官員選拔、文獻校勘等場景,現代使用較少。
  2. 現代延伸
    可類比應用于人才招聘、學術評審等需要嚴格篩選的情境。

四、權威出處

主要依據唐代元結《系谟》的經典用例,并被《搜狗百科》、《查字典》等收錄。其他網絡解釋需謹慎參考,如“校勘權力”之說僅見于個别資料。


五、關聯詞彙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唐代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巴金包單兵谏不對當纏骨觇候陳遵轄待都來呆憨調子阜熙芣苢甘柘骨嵓嵓海口市豪放不羁宏觀經濟學後遺症緩怠彙進回屈會同混漫江湘奸孼俴驷金筋連岡連牛犂鋤臨柴陵母伏劍鱗眴籠鞭鹿竹哪裡鳥弋評語貧微遷董清寂秋曹雀鼠人造絲鋭氣三陟聖諱聲聞水闊山高燤焥鐵獄銅籠同盟晚霁玩藝兒文房四寶鎢砂吓魂台下士西伯昌信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