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黄散的意思、黄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黄散的解释

(1).指黄门侍郎与散骑常侍。两者同为门下省官员, 晋 以后,共掌尚书奏事,故合称黄散。《晋书·陈寿传》:“ 杜预 将之镇,復荐之於帝,宜补黄散。” 唐 卢照邻 《释疾文》:“自谓明主以令僕相待,朝廷以黄散为经。”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官名地名从省》:“ 六朝 人称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为黄散。”

(2).指黄色药粉。 汉 刘向 《列仙传·崔文子》:“ 文 拥朱幡繫黄散,以徇人门,饮散者即愈,所活者万计。后去在 蜀 卖黄散。”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崔文黄散、草玉酒、黄庭丸、皇符、老子领中符、赤鬚子桃花府,皆有良効者也。”《南史·宋纪上·武帝》:“帝先患手创,积年不愈,沙门有一黄药,因留与帝,既而忽亡,帝以黄散傅之,其创一傅而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黄散是中医传统方剂名称,特指一类以黄色药材为主、具清热解毒或消肿散结功效的散剂药物。其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核心释义与药理特性

“黄散”字面意为黄色粉末状药剂,源于其主要成分多含黄连、黄芩、黄柏等黄色药材(统称“三黄”)。这类药物性味苦寒,归经于肺、胃、大肠,核心功效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适用于热毒壅盛所致的疮痈肿毒、湿热痢疾等症。其“散”剂型便于外敷或内服,加速药效扩散。


二、历史典籍溯源

最早记载见于《肘后备急方》,其中“五黄散”(含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为典型代表,主治疔疮热毒㊀。明代《本草纲目·草部》详述黄连“解诸热毒,泻心火”,印证黄散组方理论基础㊁。另《外台秘要》载“黄连散方”,以黄连配升麻、生地,疗口舌生疮㊂,体现其灵活配伍传统。


三、现代应用与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含黄连制剂纳入“清热剂”分类,明确定义其适应症为“实热火毒、三焦热盛”㊃。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连素(小檗碱)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为“解毒散痈”功效提供科学依据㊄。临床常用于口腔溃疡、急性胃肠炎等属热证者。


参考来源:

㊀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痈疽妒乳诸毒肿方》

㊁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三卷》

㊂ 唐·王焘《外台秘要·口疮方》

㊃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20年版

㊄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2年“黄连抗菌机制研究”专题

网络扩展解释

“黄散”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古代官职合称

指黄门侍郎与散骑常侍的合称,两者均为晋代以后门下省的重要官职,共同执掌尚书奏事。这一用法多见于历史文献,如《晋书·陈寿传》记载杜预推荐陈寿“宜补黄散”,唐代卢照邻的《释疾文》也提到朝廷以“黄散”为重要职位。


二、中药名称

指黄色药粉类的中药制剂,常见于古代医方,具有清热、解毒、止痢等功效。例如:

  1. 产后下痢方:出自《千金方》,由黄连、黄芩、䗪虫、干地黄等研磨成散,用于治疗产后血热下痢。
  2. 外用疗创方:如《南史》记载,南朝宋武帝曾用黄散治愈手部疮疾。
  3. 其他记载:汉代《列仙传》提到崔文子以黄散治病救人,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也将其列为有效药方。

补充说明

以上内容综合了历史文献和医学记载,若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晋书》《千金方》等原始资料或专业医学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米倍反逼威菜色参捶灿铄朝权从姑蹙趋贷子大姆子搭眼迭时饷迭重地埶踱方步扼吭夺食繁总飞苍走黄丰懋凤札龙书干男孩名毫猪横恣和志换心灰哑惛迷觳觫嫁祸假食跼跼开课老东老套头柳绿桃红懋选绵羊冥宅杻械僻学千般清颜侵略忍情善谑沙溆笙篪实用主义数黄道黑朔途属言松篁送竈贪夺佻狡痛心惟新邪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