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邦的意思、家邦的詳細解釋
家邦的解釋
本指家與國,亦泛指國家。《詩·大雅·思齊》:“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禦于家邦。” 南朝 梁 任昉 《為蕭揚州薦士表》:“臣位任隆重,義兼家邦,實欲使名實不違,徼倖路絶。” 宋 蘇轍 《門下侍郎孫固乞緻仕不許不允批答》之一:“吾不出帷幄臨禦家邦,實賴股肱之良,以持綱紀之要,於其進退顧可輕聽之哉!”《三國演義》第三一回:“昨朝 沮授 軍中失,今日 田豐 獄内亡。 河 北棟梁皆折斷, 本初 焉不喪家邦!” 續範亭 《胡公祠落成過鄭一吊》詩:“将軍浩氣貫天日,繼起何人振家邦。”
詞語分解
- 家的解釋 家 ā 共同生活的眷屬和他們所住的地方:家庭。家眷。家長(僴 )。家園。家譜。家塾。家鄉。家風。家訓。家規。家喻戶曉。如數家珍。 家庭所在的地方:回家。老家。安家。 居住:“可以家焉”。 對人稱自己的
- 邦的解釋 邦 ā 國:友邦。鄰邦。邦交(國和國之間的正式外交關系)。邦國(國家)。邦人(本國的人)。 國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家邦,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底蘊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家庭與國家,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家國同構的倫理觀念。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
基本釋義:
- 家: 指家庭、家族,是社會的基本單位。
- 邦: 指國家、邦國,是更大的政治實體。
- 家邦: 合稱,意指家庭與國家,強調家庭是國家的基礎,國家是家庭的延伸,兩者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它承載着個人對家庭的責任與對國家的忠誠(即“忠孝”)相統一的傳統思想。據《漢語大詞典》,“家邦”釋義即為“家與國。亦指國家”。
-
引證與出處:
- 該詞最早可見于儒家經典《詩經》。《詩經·大雅·思齊》中有名句:“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禦于家邦。” 此句意為:周文王以身作則,用禮法對待自己的妻子和兄弟,進而推廣到治理整個國家。這裡的“家邦”即指其統治的整個國家疆域和人民。這體現了古代聖王由齊家到治國的理念。
- 後世文獻中也常有使用,如《孟子·梁惠王上》雖未直接使用“家邦”一詞,但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的思想與“家邦”的内涵完全一緻,深刻闡述了家國一體的關系。
-
現代理解與用法:
- 在現代漢語中,“家邦”是一個書面語色彩較濃的詞彙,常用于強調家國情懷、愛國精神或論述家國關系的語境中。
- 其含義與“家國”基本相同,可以互換使用,如常說的“家國情懷”、“家國天下”。
- 它象征着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的緊密聯繫,蘊含着對故土家園和祖國的深厚情感與責任擔當。
“家邦”一詞,源于上古,凝練地表達了家庭與國家密不可分、休戚與共的關系。它不僅是地理和政治的概念,更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倫理内涵,是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想的重要切入點。其核心釋義始終圍繞着“家”與“國”這兩個基本要素及其内在聯繫。
網絡擴展解釋
“家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家邦”由“家”和“邦”組合而成,本義指家庭與國家,後泛指整個國家或疆土。其中,“家”代表家庭、家族,“邦”指代國家或政權,合起來體現了傳統觀念中家庭與國家密不可分的關系。
二、引證與出處
-
古籍經典
- 《詩經·大雅·思齊》中最早使用:“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禦于家邦”,意為以德行規範家庭,進而治理國家。
- 南朝梁任昉在《為蕭揚州薦士表》中提到“義兼家邦”,強調對國家與家庭的雙重責任。
-
後世用例
- 宋代蘇轍在奏章中稱“臨禦家邦”,指代治理國家;
- 近現代續範亭的詩句“繼起何人振家邦”,則表達了對國家振興的呼籲。
三、近義詞與擴展
- 近義詞:國家、社稷、疆土。
- 文化内涵:體現儒家“家國同構”思想,即家庭倫理與治國理念相通,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關聯性。
四、使用場景
- 文學表達:多用于詩詞、古文,強調家國情懷,如“家邦興衰,匹夫有責”。
- 現代語境:較少用于口語,但常見于曆史、文化類文本或正式演講中。
“家邦”一詞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庭與國家的緊密聯繫,既可用于描述疆土政權,也可表達對家國責任的重視。如需查看更多用例,可參考《詩經》《三國演義》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愛着安近不祧猜讒層漢唱辭摌馬春霁畜生大剛打雜得按啑啑反報犯不出發問廢辍詭駁姑洗河鮮化淳胡扯霸溜壺領火食家婦賤術結袂積簡充棟激伶警旦祭式九人開出兩足尊鄰邦靈和柳鹿胎巾迷漠謀幹魔魍奶酒漚釘捧上天洦洦千椿侵近碕潭跧跼熱疾惹災招禍閏日商籍沈郁頓挫施關發機噬螫時譚暑來寒往讨店童秃頭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