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居位食祿而不盡職。常用作自謙之詞。 三國 魏 锺繇 《上漢獻帝自劾書》:“屍素重祿,曠職廢任。” 唐 白居易 《讓絹狀》:“臣食國家厚祿,居陛下清官,每月俸錢,尚慙屍素,無名之貨,豈合苟求。” 宋 嶽飛 《奏辭開府劄子》:“每懷屍素之憂,未効毫分之報。”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彼保傅令僕備位屍素,不克分君父之憂,因當引為己咎。”
(2).指居位食祿不盡職的人。《陳書·後主紀》:“政刑日紊,屍素盈朝,躭荒為長夜之飲。” 林纾 《答某公書》:“豈忍割棄可戀之日,冒沾屍素之祿,以遽遠老母!”參見“ 屍位素餐 ”。
“屍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自謙之詞
指居位食祿卻不盡職,常用于官員或任職者表達謙遜。例如唐代白居易在《讓絹狀》中寫道:“臣食國家厚祿……尚慙屍素”, 即用此意表達對俸祿的愧疚。
指代不盡職之人
用于批評占據職位卻不作為的人。如《陳書·後主紀》提到“屍素盈朝”, 形容朝廷中充斥失職官員。
該詞源自成語“屍位素餐”(出自《漢書·朱雲傳》), 其中“屍”指古代祭祀中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引申為占據職位;“素”意為空享俸祿。合起來即諷刺空占職位、不辦實事的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源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書》相關記載)或(漢典釋義)。
屍素是一個常見的詞彙,可以指代兩個不同的意思:
1. 表示素食的意思。
2. 表示寡言少語、不善言辭的意思。
屍素的拆分為:屍(部首:屍)+ 素(部首:糸,筆畫:10)。
屍素的來源較為複雜,最早是指寡言少語的人,後來又表示素食主義。在繁體字中,屍素仍然是使用相同的字形。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屍素的字形與現代相同。
1. 他一直堅持屍素的生活方式。
2. 小明是個屍素主義者,他不吃任何肉類食品。
屍素可以與其他字組成一些常見的詞彙:
1. 屍位素餐
2. 屍骨未寒
3. 素淨
4. 素食主義
近義詞:寡言、少言寡語。
反義詞:多言、健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