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旋流形成的深渦。《文選·郭璞<江賦>》:“盤渦谷轉,淩濤山頽。” 張銑 注:“盤渦,言水深風壯,流急相衝,盤旋作深渦如谷之轉。” 唐 杜甫 《愁》詩:“盤渦鷺浴底心性,獨樹花發自分明。” 宋 範成大 《刺濆淖》詩序:“濆淖,盤渦之大者,峽 江 水壯則有之,或大如一間屋。”
(2).喻危險境地或沖突中心。 陶曾佑 《論文學之勢力及其關系》:“如教化之陵夷,人權之放失,公德之堕落,團體之渙散,通質學者或熟視而無所睹,且有深入其盤渦而不自覺者,此可為太息而流涕者也。” 梁啟超 《新民說》第二節:“吾 中國 不幸而適當此盤渦之中心點,其将何以待之?”
(3).指渦狀回旋。 元 無名氏 《神奴兒》第四折:“見一陣旋風兒打個盤渦,足律律遶定堦痕。” 清 吳錫麒 《點绛唇·中元夕觀孟蘭會》套曲:“熬得精銷髓竭,隻算在苦海裡打箇盤渦。”
“盤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
指水流旋轉形成的深渦,常用于描述自然現象中的漩渦形态。例如《文選·郭璞<江賦>》中“盤渦谷轉,淩濤山頽”一句,生動描繪了水流急速旋轉如山谷轉動的景象。唐代杜甫《愁》詩中的“盤渦鷺浴底心性”也以此形容鹭鳥在漩渦中沐浴的場景。
指渦狀回旋的形态,既可用于自然現象(如水流),也可用于抽象描述(如發髻、紋路等)。
唐代岑參《江上阻風》中“積浪成高山,盤渦為嵌窟”一句,通過“盤渦”強化了江浪的洶湧與漩渦的深邃感。
以上内容綜合了詞典釋義與文學用例,完整信息可參考相關古籍及權威詞典。
盤渦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水中回旋的漩渦或旋渦。形容渦流在水中回旋、旋轉的樣子。
盤渦共有11個筆畫,分為3個部首。其中,“皿”是上部首,“氵”是左部首,“圭”是下部首。
盤渦來源于古代的漢字演變。最早的表形文字描繪了渦流。在金文和篆書中,渦字形狀更加明顯。現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在漢簡文和楷書中都有渦形。
繁體字為「盤萵」,其中「萵」是古代替代部分的字形,用來表示盤渦的特征。
古代盤渦的漢字寫法變化較多,包括「魄」、「犮」等字形。在篆書中,盤渦的字形演化為圓形的「早」字。
1. 清澈的小溪中,形成了一個盤渦。
2. 池塘裡的魚兒被盤渦卷走了。
1. 渦旋:旋轉的渦流。
2. 渦狀:呈現出旋渦形狀的。
渦流、渦狀、漩渦。
平靜、穩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