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泽名。《左传·昭公二十年》:“ 郑国 多盗,取人於 萑苻 之泽。” 杜预 注:“ 萑苻 ,泽名。於泽中劫人。”一说,凡丛生芦苇之水泽皆可谓之萑苻之泽,见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后以称盗贼出没之处。 明 吴承恩 《赠邑侯汤滨喻公入觐障词》:“盗息萑苻,净扫鼪鼯之跡;讼清枳棘,坐消雀鼠之风。” 清 招广涛 《募兵》诗:“不见萑苻中,流劫日纵横。”
(2).指盗贼;草寇。《明史·李俊传》:“尸骸枕籍,流亡日多,萑苻可虑。” 沉昌眉 《和弟》:“攫人无魑魅,御人无萑苻。” 郭沫若 《少年时代·黑猫》:“在宣布独立以后,更由萑苻馀孽一变而为 丰 沛 功臣。”
(3).水杨的别名。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水杨,蒲杨也,枝劲细纫,作矢用。或言萑苻,亦水杨也。”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水杨》。
“萑苻”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其解释需结合历史文献和语境综合理解:
指春秋时期郑国的一处沼泽地名,位于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北。因该地芦苇丛生、易于藏匿,成为盗匪聚集劫掠的场所。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杜预注“萑苻,泽名”。
因萑苻泽的盗匪活动频繁,后世以“萑苻”比喻盗贼横行之地或草寇本身。例如:
部分文献提及“萑苻”为水杨的别称,但此用法罕见且缺乏详细例证。
“萑苻”的核心含义与盗匪相关,既可指具体地点,也可引申为盗贼群体,是古代文学中反映社会动荡的典型意象。其植物别名则属于次要释义,使用频率较低。
《萑苻》是一个古代汉字,其意思是指一种草本植物。
根据汉字拆分规则,《萑苻》的部首是“艹”,即“草”的意思。整个汉字一共有15个笔画。
《萑苻》一词源于《尔雅·释草》这本古代文字记载的词典。
《萑苻》的繁体字是「萑蒲」。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可以通过甲骨文、金文和篆文等方式来描述《萑苻》这个词。古人还使用砚台、竹简等书写工具来书写汉字。
1. 他躺在田间的萑苻上,享受着温暖的阳光。
2. 大自然中的萑苻遍布田野,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
萑苻无法组成其他词汇,因为它本身已经是一个完整的词。
萑苻的近义词有:蒲草、芦苇。
萑苻的反义词是:非草,即不是草类植物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