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状似花的座子。《旧唐书·音乐志二》:“鼓,承以花蚨,覆以华盖,上集翔鷺。”
(2).佛像的莲花座。 南朝 梁武帝 《光宅寺金像诏》:“铜初不送,何缘乃尔?岂不以真相应感,独表神奇乎!可鎸著花蚨,以为灵誌。”
“花蚨”是一个较为冷僻的汉语词汇,主要见于古代文献和佛教文化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形状似花的座子
指器物底部装饰成花朵状的承托结构。例如《旧唐书·音乐志二》记载的鼓架:“承以花蚨,覆以华盖”,说明花蚨用于支撑鼓具,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
佛像的莲花座
在佛教语境中,花蚨特指佛像下雕刻成莲花瓣的底座,象征清净庄严。南朝梁武帝《光宅寺金像诏》中提到“鎸著花蚨,以为灵誌”,即指佛像的莲花座。
花蚨多用于礼乐器具、宗教造像等场景,例如唐代宫廷雅乐的鼓架、寺庙佛像的基座,兼具功能性和象征意义。
注:因该词现代使用极少,权威资料有限,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引文和语言学分析。如需深入研究,建议查阅《旧唐书》《梁武帝集》等原始文献。
《花蚨》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草木的花和虫蚊。在古代诗词中,花蚨常用来形容春天繁花盛开、万物复苏的景象。
《花蚨》的部首是花,它属于草木类的字。此外,《花蚨》一词共有八个笔画。
《花蚨》这个词在《说文解字》中有记载。在繁体字中,花蚨的写法为「花蕱」。
在古时候,花蚨的写法略有不同。以楚石文为例,花蚨的形状为上方三点连接下方的「廿」字形,上方的三点表示花朵,下方的「廿」字表示虫蚊。
1. 枕畔闻花蚨,梦里绕蜿蜓。
2. 蚂蚁踏花蚨,春风送暖透。
1. 花朵、蚨翅、蚨蛾、蚨蛇、春蚨等。
1. 花虫、花蝶。
1. 枯萎、干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