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口不擇言的意思、口不擇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口不擇言的解釋

情急時說話不能選用恰當的言詞。亦指說話隨便。《北史·魏艾陵伯子華傳》:“性甚褊急,當其急也,口不擇言,手自捶擊。”《朱子語類》卷九五:“修省言辭便是要立得這忠信,若口不擇言,隻管逢事便説,則忠信亦被汩沒動蕩立不住了。” 郭沫若 《蔡文姬》第一幕:“ 周近 他居然這樣口不擇言,他怎麼能這樣說!”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口不擇言”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人在情急或激動時說話不經思考,用詞不當,或平時言語隨意不加約束。包含兩種語境:

  1. 緊急情況下:因情緒激動無法恰當表達(如《北史》中子華“手自捶擊”時的狀态);
  2. 日常習慣:說話缺乏分寸,如網絡交流中隨意發言。

二、出處與演變 最早見于《北史·魏艾陵伯子華傳》:“性甚褊急,當其急也,口不擇言,手自捶擊。”。原指性格急躁者的言語失控,後擴展至泛指言語失當行為。

三、語言特點

四、使用場景與示例

五、文化啟示 該成語反映漢語對言語修養的重視,提醒人們“言為心聲”,需注意語境與表達方式,尤其在情緒激動時更應克制。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口不擇言是指說話時不顧及言辭的意思,形容人在說話時隨意、沖動,不考慮後果。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口:第二部首,總共四畫。 - 不:第一部首,總共四畫。 - 擇:第十六部首,總共十四畫。 - 言:第二十部首,總共八畫。 來源: 《口不擇言》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李斯列傳》中的一句話:“言己者不可若有所不愛,管見人言莫不以為也。”意思是說一個人自己的言論應該像别人對他說話的方式那樣,不論别人如何言論,他都能接受。後來,這句話演變成成語形式,用來形容一個人說話不經過思考,漏嘴說出不恰當的話。 繁體: 《口不擇言》是口不擇言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說文解字》和古代字典中對"口不擇言"的寫法的收錄。但由于古代字形書寫的變化和演變,具體的寫法不太一緻。不過,這并不影響我們對"口不擇言"這個成語的理解和運用。 例句: 1. 他一向口不擇言,經常得罪人。 2. 在重要場合,我們應該謹言慎行,避免口不擇言。 組詞: - 口舌:指争論和争吵。 - 言辭:指言語和措辭。 - 說話:指運用口頭語言來表達意思。 近義詞: - 言過其實:指說話誇大其詞,誇張事實。 - 言之不鑿:指說話沒有根據,毫無根據。 反義詞: - 言必信:指說話必須言出必信,言出必行。 - 言行一緻:指說話和行為一緻,言行相符。 通過以上介紹,我們對口不擇言這個成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寫法、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