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后素的意思、后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后素的解释

在众色间敷以白色。《论语·八佾》:“绘事后素。” 何晏 集解:“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一说先敷白色后施彩色。 朱熹 集注:“后素,后於素也。《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 唐 张仲素 《绘事后素赋》:“画绘之事,彰施於文。表其能,故散彩而设;杂其晕,故后素而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后素"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经典的文言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原始文献语境和历代注释来理解。以下是基于权威典籍的释义:


一、字义分解

  1. 后(後)

    指时间或次序上的“之后”,引申为“然后”“在后”。

  2. 本义为“未经染色的白色丝绢”,后引申为“质朴的本质”或“底色”。


二、典故出处与核心释义

“后素”出自《论语·八佾》: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子夏问:“‘笑容娇美,眼眸灵动,素色衬托绚烂。’这是什么意思?”孔子答:“绘画先有白底,再施色彩。”)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阐释:

“绘事必以粉素为先,而后可施五彩。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

(绘画必先有白色底子,再施加色彩;比喻人需先有美好本质,方能修饰言行。)

核心含义:

“后素”指事物需以质朴本质为基础,再加以修饰,强调内在本质优先于外在装饰的哲学思想。


三、引申与扩展

  1. 儒家伦理观

    孔子以此喻“礼”与“仁”的关系:“仁”为内在本质(素),“礼”为外在规范(后),无仁则礼虚(《礼记·礼器》)。

  2. 艺术创作原则

    传统绘画主张“素底定乾坤”,如中国画留白技法,体现“以素为基,色不掩质”的美学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3. 文化隐喻

    衍生为“返璞归真”的价值观,如《庄子·刻意》“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论语注疏》(何晏集解,邢昺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中华书局,2012年。
  3.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素”字释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4.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论“绘事后素”美学意义)。

(注:因古籍原文链接需定向至权威数据库,此处仅标注文献版本;在线版本可参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等学术平台。)

网络扩展解释

“后素”是源自《论语·八佾》的古典词汇,本义与绘画技法相关,后引申为对“本质与修饰”关系的哲学探讨。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源与基本含义

“后素”一词出自《论语·八佾》:“绘事后素。”字面意为“绘画之事在素色之后”,但具体解释存在两种观点:

  1. 先施彩色,后加素色勾勒:以何晏为代表的注解认为,绘画时先布众色,再用白色调和或勾勒轮廓,形成完整纹样。
  2. 先有素底,再施彩色:朱熹则主张“后于素”,即先以白色为底,再施加五彩,强调基础的重要性。

二、哲学引申义

两种解释均被赋予伦理隐喻:

三、相关文化延伸

四、现代应用

该词现多用于姓名学,寓意“后起之秀需保持纯真本质”,五行属水(后)与金(素),象征柔韧与高洁。

如需进一步了解绘画技法的历史演变或哲学内涵,可参考《考工记》及儒家经典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鏖糟瓣香苞容秉钧鄙碎拨嘴撩牙不名才儁裁诗彻底春雷道字吊腰撒跨独知二进防洪渠丰居分子钟扶育搞定馆递合化荷兰豆和买合族洪溶慌急回水胡书禁耕迥路咎毁儁识狼烟大话朗照蕾铃理功躏蹙礼神盲僮跛竖楩梓婆罗洲千万买隣亲切戚裔融晶容堂睿后埽地商务参赞摄服时世素面素屏风粟特同俦通类斡刺下颚相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