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蹻脈”。見“ 蹺脈 ”。
亦作“蹻脈”。中醫奇經八脈名。包括陽跷脈和陰跷脈。《靈樞經·脈度》:“蹻脈者,少陰之别,起于然骨之後,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内眦,合于太陽、陽蹻而上行,氣并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司馬貞 索隱述贊“效驗多狀” 唐 張守節 正義:“人兩足蹻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跷脈是中醫理論中奇經八脈的組成部分,包含陽跷脈和陰跷脈,主要與人體陰陽平衡、睡眠及肢體運動調節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與來源
跷脈最早記載于《靈樞經·脈度》,屬于奇經八脈系統,分為陽跷脈和陰跷脈。其名稱中的“跷”有“輕健跷捷”之意,與運動功能相關。
經絡路徑與穴位
生理功能
臨床應用
中醫通過針灸或按摩跷脈相關穴位(如照海、申脈)治療失眠、目疾及運動系統疾病。例如,刺激陰跷脈可改善睡眠質量,而陽跷脈調理有助于緩解下肢無力。
注:部分資料提到“跷脈”作為成語指“脈搏異常”,但此用法較少見,更多屬于中醫術語範疇。如需進一步了解經絡具體走向或治療案例,可參考《靈樞經》或中醫臨床文獻。
《跷脈》一詞是中醫術語,指的是一種在脈搏測量中常見的現象。當醫生在感觸病人脈搏時,如果脈搏感覺弦弓似的,又有一種把手指騰起的感覺,就稱為“跷脈”。這種脈搏的特點常常與病情相關,有時可以作為判斷病症的參考之一。
《跷脈》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為“足”和“肉”,其中“足”是根據“脈”字去掉部首後的形狀,表示與腳相關。《跷脈》的筆畫數為16畫。
《跷脈》一詞源自于中醫理論,最早出現在古代醫籍當中。在繁體字中,該詞的寫法為「跷脈」。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常常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字典《說文解字》中,跷字的寫法為“䟃”,脈字的寫法為“買刂”。
醫生在診斷過程中會仔細觀察病人的舌苔、脈息以及有無跷脈等指标。
與《跷脈》相關的組詞有:跷腳、脈壓、脈象等。近義詞可以是扣脈、王脈。至于反義詞,在這個詞的專業概念範疇内,可能沒有特定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