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侯甸的意思、侯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侯甸的解释

侯服与甸服。古代王畿外围千里以内的区域。《书·伊训》:“ 伊尹 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祖,侯甸羣后咸在。”《后汉书·王畅传》:“郡为旧都侯甸之国,园庙出於 章陵 ,三后生自 新野 。” 李贤 注:“五百里甸服,千里侯服。”《南史·齐纪上》:“斯实 尚父 故藩,世作盟主,纪纲侯甸,率由旧则。”参见“ 九服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侯甸"是古代中国政治地理术语,源自周代的五服制度,由"侯服"与"甸服"组合而成。该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指代以王畿为中心向外延伸的两类行政区划:

一、甸服 指距离天子都城五百里内的直属辖区,承担最高级别的赋税与劳役。《周礼·夏官》记载"甸服者,天子之田",其民需每日进贡粮食,承担耕作王田的责任(来源:《周礼·职方氏》)。现代学者杨宽在《西周史》中指出,甸服范围覆盖今陕西关中至豫西地区。

二、侯服 位于甸服外围五百至一千里区域,由诸侯封地构成。《尚书·禹贡》载"五百里侯服",诸侯需履行镇守边疆、定期朝觐的义务。据《汉语大词典》解释,侯服具有"为王者斥候"的军事防御功能,其赋税等级低于甸服。

二者合称"侯甸"时,常代指整个王朝的核心统治区域。如《文选·陆倕<石阙铭>》中"侯甸服要"即象征国家政令通达。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强调,该词反映了早期中国"分层治理"的政治智慧。

(本文核心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第1卷第1286页、《尚书译注》中华书局2016版第89页,历史制度解析引自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页)

网络扩展解释

“侯甸”是古代中国政治地理制度中的术语,主要涉及周代“五服”或“九服”体系中的区域划分。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侯甸”是侯服与甸服的合称,属于周代王畿(天子直接管辖的核心区域)外围的行政区划。根据《书经·伊训》等文献记载,甸服位于王畿外五百里范围,侯服则在其外五百里,两者共同构成王畿外围的治理层级。

2.历史背景与范围

3.文献出处

4.其他解释

个别资料(如)提到“侯甸”作为成语,指官员争权夺利,但此用法在主流文献中较少见,可能为引申义或误读。

“侯甸”核心含义为周代王畿外围的侯服与甸服区域,兼具行政与军事功能。如需更深入的历史制度分析,可参考《尚书》《周礼》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拜阴寿宝璐博学洽闻布被测管痴抹糊创置凑钱订证犯错误放刁撒泼飞鸿印雪赴宴丐巧鼓鼻圭勺过官海素呵胶衡陈荒梗挥斥八极灰黑麾帜建置瘕气进供急头讥正脸上领带卡买结绵蕞牡铜南沙群岛泡影千指乞惆亲串旗识痊瘥日以为常入德三神沙禽释门说客送关岁课謟过腾章殄败兔走乌飞遗大投艰乌踆无地自厝汙薉枭弁遐算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