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飛箝 ”。辯論的一種方法。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轉丸騁其巧辭,飛鉗伏其精術。”《周禮·春官·典同》“微聲韽” 唐 賈公彥 疏:“雲韽讀為飛鉗涅闇之闇者,謂《鬼谷子》有《飛鉗》、《揣摩》之篇,皆言從橫辨説之術。飛鉗者,言察是非語,飛而鉗持之。” 宋 王安石 《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之一:“文章巧傅會,智術工飛箝。” 章炳麟 《文學說例》:“策士飛箝之辯,宜與 宋 儒語録、近人演説同編一秩,見其與文學殊塗,而工拙亦異趣也。”
“飛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釋,綜合權威來源信息如下:
來源與定義
該詞最早見于《鬼谷子》中的《飛鉗》篇,是戰國時期縱橫家的一種辯論技巧,指通過言辭快速捕捉對方觀點并加以鉗制。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到“飛鉗伏其精術”,形容其精妙的話術策略。
具體運用
強調通過觀察和分析對方言論(“察是非語”),迅速掌握主動權(“飛而鉗持之”),常用于政治遊說或外交場合。
形容動作迅捷(較少見)
部分現代詞典提及“飛鉗”可形容速度極快,如“像飛一般的鉗子”,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敏捷性。此用法可能與古代農耕中快速使用工具的動作相關,但需注意其權威性較低。
文學與曆史引用
宋代王安石、近代章炳麟等文人均在作品中引用該詞,多指向權謀或語言技巧。
推薦以第一層含義為主,即源自《鬼谷子》的辯論術。若需進一步驗證,可參考《文心雕龍》或《周禮》相關注釋(來源:、4、6、7)。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