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憲問》:“ 原壤 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後以為指斥老而無德者之辭。 宋 文天祥 《集杜詩·淮西帥序》:“知國亡,乃以 淮 西全境獻北為己功焉。於是 貴 年八十餘矣,‘老而不死是為賊’,其 貴 之謂歟!” 元 馬緻遠 《薦福碑》第四折:“你道你父親年老更殘疾,他也不是個好的,常言道:老而不死是為賊。”亦省作“ 老而不死 ”。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使其間稍伏機心,略藏匕首,造物且誅之奪之不暇,肯容自作孽者老而不死,猶得徉狂自肆於筆墨之林哉!”
“老而不死是為賊”是一句出自古代典籍的成語,現結合漢語詞典及權威文獻釋義如下:
此句源自《論語·憲問》: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胫。
(原壤叉開腿坐着等孔子。孔子說:“你年少時不守禮,成年後無建樹,老了還不死,真是害人精。”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語境解析:
孔子批評故友原壤一生不修德行(“無述”指無值得稱道的作為),年老後仍行為不端,故斥其“為賊”,強調道德修養應貫穿終生。
《漢語大詞典》:
“賊”在此處釋為“敗類,禍害”,全句指“年老而無德行者,徒然危害社會”。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10卷)
《古代漢語詞典》:
注解強調“賊”的引申義為“對社會有害之人”,并指出此句“含貶義,批判為老不尊”。
(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
古代“賊”字義廣(如《說文解字》:“賊,敗也”),現代多指盜竊;需結合語境理解貶斥之意。
用于批評倚老賣老、品行不端者,但需避免泛化攻擊老年人群體。
示例:
“他仗着年紀大欺壓鄰裡,真是老而不死是為賊!”
儒家主張“老者安之”(《論語·公冶長》),但前提是“修己以敬”。此句警示:年齡非德行的擔保,終身修身方為君子之道。
參考文獻
“老而不死是為賊”出自《論語·憲問》,是孔子對故交原壤的批評,需結合語境及儒家思想理解其真實含義,具體解析如下:
白疊邊笥不伏采撷唱念做打刺探當局當權大型電站堤防發奸露覆烽火相連绋纚剛暴宮寺廣侈圭衮毫毛橫槊穢草虎門銷煙檢省簡聞蛟眉節拊錦鱗書九傷極則必反卷蓬軍器可宗壸奧兩司馬龍睇龍額樓居鸾錦旅見冥供鳴箭内含撚弄粘性牌價配撥氣呼呼棋客青林音樂欽賞肉柱埏蹂慎罰霜蹊斯斯文文甜浄讬乘後車挖耳五十步笑百步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