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節的意思、晦節的詳細解釋
晦節的解釋
唐 代節日名。在正月晦日。 唐 宋之問 《桂州陪王都督晦日宴逍遙樓》詩:“晦節望高樓,山川一半春。” 唐 岑參 《晦日陪侍禦泛北池》詩:“春池滿復寬,晦節耐邀歡。” 唐 解琬 《晦日宴高氏林亭》詩:“歡娛屬晦節,酩酊未還家。”參見“ 晦日 ”。
詞語分解
- 晦的解釋 晦 ì 農曆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晦朔。 夜晚:晦明。風雨如晦。 昏暗不明:晦暝。晦暗。晦澀(意義隱晦,文字僻拗)。隱晦(意義不明顯)。 不順利,倒黴:晦氣。 筆畫數:; 部首:日; 筆順編號
- 節的解釋 節 (節) é 竹子或草木莖分枝長葉的部分:竹節。節外生枝。 物體的分段或兩段之間連接的部分:關節。兩節車廂。 段落,事項:節節(一段一段地,逐步)。節目。 中國曆法把一年分為二十四段,每段開始的名稱
專業解析
晦節是中國古代根據月相變化設定的傳統節日,特指農曆每月的最後一日。其含義可從字義溯源、節俗特點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晦”本義指月光隱沒、天色昏暗。《說文解字》釋:“晦,月盡也。”清代段玉裁注:“朔者,月一日始蘇;望者,月滿;晦者,月滅。” 農曆以朔望月為周期,“晦”即标志月相循環的終結,故稱“月晦”。此日夜晚無月光,古人視為陰氣最盛之時,需行特定儀式驅邪避兇。
二、節俗特點
晦節的核心習俗圍繞“送舊迎新”展開:
- 驅穢禳災:南朝《荊楚歲時記》載:“(晦日)士女泛舟,或臨水宴樂”,以洗濯祛除晦氣。
- 祭祀祈福:唐代宮廷于晦日設宴,民間則祭祀地祇,祈求新一月平安順遂(《中國風俗通史·隋唐五代卷》)。
- 送窮習俗:部分地區将正月晦日定為“送窮日”,棄舊物、掃污穢,象征辭舊迎新(《歲時廣記》引《圖經》)。
三、文化内涵
晦節承載着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敬畏與時間循環的哲學思考:
- 陰陽轉換象征:月晦象征陰氣極盛而陽氣初萌,暗含萬物更疊之理。
- 時間管理意識:作為月度節點,提示人們總結反思,如《周禮》記載官府需在晦日核校月度文書。
- 民俗心理寄托:通過儀式消解對黑暗的恐懼,傳遞對光明周期的期待。
參考資料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晦"字釋義
- 《荊楚歲時記譯注》(中華書局)
- 《中國風俗通史》(上海文藝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晦節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主要含義(唐代節日)
晦節是唐代的節日名稱,特指正月晦日(即農曆正月的最後一天)。這一日人們會舉辦宴會、泛舟等活動,如唐代詩人宋之問、岑參的詩中均有相關描述。例如:
- 宋之問《桂州陪王都督晦日宴逍遙樓》:“晦節望高樓,山川一半春。”
- 岑參《晦日陪侍禦泛北池》:“春池滿復寬,晦節耐邀歡。”
二、其他延伸含義
-
避免不吉的象征
部分文獻提到晦節有“避開不利事物”的引申義,因“晦”字本義為昏暗、月末,古人認為此時需謹慎行事。
-
字義分解
- 晦:指農曆每月最後一天(如“晦朔”),或表示昏暗、隱藏。
- 節:可指節氣、節日,或物體分段處(如“竹節”)。
三、注意事項
- 不同文獻對“晦節”的解釋側重不同,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 唐代“晦節”與“晦日”密切相關,後因與“中和節”時間相近,逐漸被取代。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全唐詩》或唐代民俗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暗訪榜标邦符傍人門戶抱恙倍至哺醊菜骨蒼帝蠢動含靈當事者得獲燈标饾版噩噩凡筆泛使奮臂奉天承運赙赗公門觚木寒泉之思鶴山火落缣墨酒餌勘鞠克格勃口不二價梨萌流泛砻砥龍榻盤阿貧潔杞婦擒讨三綱僧祇戶上邸善譚詩詠淑化水勢說衛四業踏步不前太子洗馬滔漫天際真人天下歸心稊田王度往回渭川千畝溫暖香芬小年下歇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