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節日名。在正月晦日。 唐 宋之問 《桂州陪王都督晦日宴逍遙樓》詩:“晦節望高樓,山川一半春。” 唐 岑參 《晦日陪侍禦泛北池》詩:“春池滿復寬,晦節耐邀歡。” 唐 解琬 《晦日宴高氏林亭》詩:“歡娛屬晦節,酩酊未還家。”參見“ 晦日 ”。
晦節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晦節是唐代的節日名稱,特指正月晦日(即農曆正月的最後一天)。這一日人們會舉辦宴會、泛舟等活動,如唐代詩人宋之問、岑參的詩中均有相關描述。例如:
避免不吉的象征
部分文獻提到晦節有“避開不利事物”的引申義,因“晦”字本義為昏暗、月末,古人認為此時需謹慎行事。
字義分解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全唐詩》或唐代民俗研究資料。
晦節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晦和節。晦的部首為日,筆畫數為9;節的部首為⺆,筆畫數為4。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造字本義為月虧。在古時候,古人将每月虧缺的明月稱為“晦”。因此,“晦節”也就是指月虧的時間。
晦節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晦節」。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晦的古代寫法為「[日/月]+鬼」,鬼是晦字的意符,表示月虧缺的狀态;節的古代寫法為「[⺆/目]+舌」,舌是節字的意符,表示朔望月。
以下是幾個關于晦節使用的例句:
與晦節相關的組詞有:晦暗、晦澀、晦氣等。
晦節的近義詞包括:望日期、望月期、月缺期。
晦節的反義詞有:朔日、朔望初、朔望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