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貨殖列傳》:“僮手指千”。 裴骃 集解引《漢書音義》:“僮,奴婢也。古者無空手遊日,皆有作務,作務須手指,故曰手指,以别馬牛蹄角也。”後即以“僮指”稱僮仆,奴婢。 唐 柳宗元 《送從弟謀歸江陵序》:“﹝ 柳謀 ﹞有宅一區,環之以桑,有僮指三百,有田五百畝,樹之穀,藝之麻。”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一章:“其投胎為巨富之子也,生而錦衣玉食,金銀山積,僮指盈千。”
“僮指”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僮指”指代僮仆或奴婢,其中“僮”指未成年的奴仆,“指”則強調其勞動屬性(如手指勞作)。該詞最早見于《史記·貨殖列傳》中的“僮手指千”,意為擁有上千名從事手工勞動的僮仆。
在文學作品中,“僮指”常被用來象征財富或社會地位。例如,康有為《大同書》中“僮指盈千”一詞,即通過僮仆數量表現富裕程度。
“僮指”一詞常用于古代文獻中,是指唐代時期的歌舞表演的一種形式。具體指的是男子跳舞表演的一種舞蹈動作,也被稱為“僮躍”。下面是對“僮指”一詞的詳細解析。
“僮指”這個詞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僮”和“指”。
“僮”的部首是“人”,總計7個筆畫。
“指”的部首是“手”,總計9個筆畫。
“僮指”一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它來自仕女畫,是那個時期女子唱歌跳舞的姿态;另一種說法是它源自古代漢族民間的舞蹈活動,是表演者們通過舞蹈來展現自己的技藝與魅力。
“僮指”的繁體字寫作“僮指”,其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将“僮指”寫為“僮躍”,其中“躍”字是指跳躍的意思,表達了表演者跳舞時的動态。
他們在舞台上翩翩起舞,以精湛的技藝展示了一段别樣的僮指。
以“僮”為字根的詞有:“僮人”、“僮仆”等。
與“僮指”意義相近的詞有:“舞指”。
與“僮指”意義相反的詞有:“僮蹴”,表示僮指中停止跳舞的動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