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名“紅窗影”。詞牌名。雙調,五十八字,仄韻。 清 毛先舒 《填詞名解》卷一:“《紅窗迥》,其詞創自 宋 周邦彥 ,詞雲:‘不知道窗外,亂紅已深半指。’《冥音録》雲:‘初名《紅窗影》,後易一字,得今名。紅一作虹。’”
“紅窗迥”是宋詞中的一種詞牌名,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别名與起源
又名“紅窗影”“虹窗迥”,最初由北宋詞人周邦彥創作。據清人毛先舒《填詞名解》記載,周邦彥詞中“不知道窗外,亂紅已深半指”一句,使該詞牌初名《紅窗影》,後改一字得名《紅窗迥》。
格式特點
雙調(分上下阕),以五十八字為主,押仄聲韻。例如柳永的《紅窗迥·小園東》即為正體,前段六句四仄韻,後段五句三仄韻。
柳永的《紅窗迥·小園東》是經典之作:
部分資料(如)提到“紅窗迥”作為成語,形容地位或境遇差距懸殊。但此用法較少見,且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該詞牌以寫景抒情見長,周邦彥、柳永等詞人借其格式創作了多首名作。若需進一步了解作品全文或創作背景,可參考《全宋詞》或相關賞析文獻。
《紅窗迥》是一個成語,形容兩個人的境遇、地位、身份等完全不同,相差極大。
《紅窗迥》的拆分部首是“纟”和“穴”,其中“纟”表示紅色,意味着高貴、地位尊崇;“穴”表示窗戶,指的是沒有紅色的窗戶。筆畫總共有10畫。
《紅窗迥》這個成語最早見于明代辛棄疾的《貶疾亭吟·出使京師》:“中間小窗多自淺,望去藕花枝影迥。方今始覺紅窗侶,故作清歌更一揭。”表達了辛棄疾身處低下之地,遠離紅窗高樓的感歎。
繁體字為《紅窗迥》。
古時漢字寫作《紅牕隢》。
他們的生活差距很大,簡直是紅窗迥的對比。
紅樓、窗戶、高樓、迥異、差距。
界境、相差無幾、伯仲之間。
如影隨形、形影相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