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leak and chilly;desolate] 衰敗;冷落
蒼茫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村落
(1).蕭條冷落;凄涼。 晉 陶潛 《自祭文》:“天寒夜長,風氣蕭索,鴻雁于征,草木黃落。” 宋 劉過 《谒金門》詞:“休道旅懷蕭索,生怕香濃灰薄。” 明 高啟 《長洲苑》詩:“草樹迎蕭索,湖山罷鬱蔥。” 柔石 《二月》九:“小雨點打着二人底傘上,響出寂寞的調子。黃昏底鎮内,也異樣地蕭索。”
(2).疏散;稀少。《史記·天官書》:“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郁郁紛紛,蕭索輪囷,是謂卿雲。” 唐 王初 《自和書秋》:“隴首斜飛避弋鴻,頽雲蕭索見層空。” 宋 歐陽修 《送徐生之渑池》詩:“爾來飄流二十載,鬢髮蕭索垂霜冰。”《明史·李時傳》:“扈蹕謁陵,道 沙河 ,帝見居民蕭索,愴然曰:‘七陵在此,宜加守護。’”
(3).淡漠。《魏書·崔道固傳》:“ 安都 視人殊自蕭索, 畢捺 固依依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司空圖》:“某宦情蕭索,百事無能。”
(4).衰頹。 清 侯方域 《太平仁義之效論》:“猶病熱陽狂之人,惡其疾而以毒寒攻之,疾去而元氣亦蕭索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蓮香》:“一夜 蓮 來,驚曰:‘郎何神氣蕭索?’”
(5).風雨吹打樹葉的聲音。 南朝 宋 鮑照 《拟行路難》詩之十七:“寒風蕭索一旦至,竟得幾時保光華。” 唐 元稹 《酬樂天雪中見寄》詩:“知君夜聽風蕭索,曉望林亭雪半糊。” 元 薩都剌 《暮行》詩之一:“千山月崔嵬,萬葉雨蕭索。” 清 徐蘭 《赤陵姐琵琶歌》:“曲終馬上風蕭索,風吹淚逐哀弦落。”
“蕭索”的漢語詞典釋義
“蕭索”是一個形容詞,主要描述景象、氛圍或環境的凄涼、冷落、缺乏生機。其釋義可分為以下層次:
自然景象的荒涼冷落
指草木凋零、景物衰敗、氣象清冷的自然狀态。例如深秋落葉、冬季荒原的景象。
例句參考:魯迅《故鄉》中描繪:“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
社會環境的寂寥蕭條
引申為人物稀少、活動冷清、經濟衰微的社會場景,如市集蕭條、街巷空寂。
例句參考:老舍《駱駝祥子》寫道:“冬日的北平城,街道格外蕭索。”
情緒氛圍的凄涼壓抑
用于形容人的心境孤寂、情緒低落,或整體氛圍的沉悶陰郁。
例句參考:郁達夫筆下“房間裡彌漫着一種蕭索的氣氛”。
權威來源與引用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冷落荒涼;缺乏生機。”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
查看詞條(商務印書館官網詞庫)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補充古義:“蕭條;冷落。”如《史記·貨殖列傳》中“市井蕭索”。
來源:王力等編,中華書局出版。
查看釋義(中華書局工具書頁面)
語義關聯與延伸
文學與語言應用示例
古典詩詞中常見以“蕭索”渲染意境,如:
納蘭性德《浣溪沙》:“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柳永《雨霖鈴》:“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現代文學則多用于刻畫社會圖景或心理氛圍,體現時代變遷中的蒼涼感。
“蕭索”是一個形容詞,讀音為xiāo suǒ,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或經典文學作品。
巴比倫才良辍食吐哺竄雜存雄促韻答鼓大堅訂道第三野戰軍敦煌市遁路法戒方外士豐衣伏波換借嘩世回撓胡麻油火精肩夫角蟲踑坐考牧礦坑麗妾龍驷箓圖馬克沁昧地瞞天命館命令句明星缗綸撓直為曲辔衘烹斡鋪軌蹊蹭晴咔清資全兵繞朝鞭三甫三過筆山酒山陰興梢人深酷神休侍面順流而下天時不如地利不如人和甜酸苦辣踢毬僞撰烏木相磨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