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涸魚的意思、涸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涸魚的解釋

“涸轍魚”的略語。 三國 魏 曹植 《文帝诔》:“ 權 ( 孫權 )若涸魚,乾臘矯鱗。” 唐 李紳 《趨翰苑遭誣構四十六韻》:“涸魚思雨潤,僵燕望雷蘇。” 清 劉光第 《美酒行》:“涸魚久失水,微雨豈蘇将。”參見“ 涸轍魚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涸魚(拼音:hé yú)是漢語中的一個典故性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處于幹涸困境中的魚,後比喻身處絕境、亟待救援的人或事物。該詞源自中國古代哲學經典《莊子》中的寓言故事,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字面釋義

“涸”意為“水幹枯、枯竭”,“魚”即水生魚類。合指因水源枯竭而瀕臨死亡的魚,形象描繪了生物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危機。

二、典故來源(引申義)

典故出自《莊子·外物》:

莊周家貧,往貸粟于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将得邑金,将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鲋魚焉。周問之曰:‘鲋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鬥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鬥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

此段中“車轍鲋魚”(亦稱“涸轍之鲋”)因困于幹涸車轍,急需“鬥升之水”活命,卻被告知将引西江之水救援,諷刺了空許諾言而不解急難的行為。後世遂以“涸魚”比喻危急待援的處境。

三、文學象征意義

在詩詞與文學作品中,“涸魚”常被用作以下象征:

  1. 生存困境的隱喻

    如唐代駱賓王《疇昔篇》:“涸魚去酒泉,饑鷹待秋野”,以涸魚喻指自身颠沛流離的境遇。

  2. 對及時援助的渴求

    如宋代陸遊《書歎》:“洄枯終藉骊龍沫,失水難呼涸轍魚”,強調困境中亟需實際救助。

  3. 生命韌性的寫照

    雖處絕境仍掙紮求生,體現頑強生命力,如《後漢書·耿恭傳》載将士“衣履穿決,形容枯槁,猶困守孤城”,史家評“無異涸魚”。

四、相關成語與用法

“涸轍之鲋”(或“涸鲋”)為更常見的成語化表達,如:

《紅樓夢》第五回:“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将盡……好似涸轍之鲋,盼不到九江之水。”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涸魚”詞條釋義引《莊子》典故,明确其比喻義為“處困境待援之人”。

  2. 《莊子注譯》(中華書局點校本)

    詳注“涸轍之鲋”寓言,解析其哲學寓意及語言演變。

  3.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收錄“涸魚”及“涸鲋”詞條,标注典故出處與文學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涸魚”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1. 基本釋義
    “涸魚”是“涸轍魚”的略語,字面指幹涸車轍中的魚,比喻處于極度困境、急需救助的人或事物。核心意象是瀕臨絕境的狀态,強調資源耗盡或形勢危急。

  2. 典故出處
    源自《莊子·外物》中的寓言:車轍中的鲫魚因缺水瀕死,向路人求救,後用“涸轍之鲋”比喻危難中的求助者。後世文人如曹植、李紳等常引用此典,例如:

    • 曹植《文帝诔》:“權(孫權)若涸魚,乾臘矯鱗。”
    • 李紳:“涸魚思雨潤,僵燕望雷蘇。”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描述以下情景:

    • 資源枯竭無法維持(如經濟困境)
    • 個體或群體陷入絕境需外界援助
    • 比喻事物發展至難以挽回的階段
  4. 近義延伸
    相關成語包括“枯魚涸轍”“涸魚得水”(反用)等,均圍繞“絕境”與“轉機”的意象展開。

需注意,“涸魚”與“相濡以沫”同出《莊子》,但後者強調互助,而前者側重困境本身。現代使用中,多用于書面表達或比喻性描述,口語較少直接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阿屯敗功笨滞碧蘂陳寫敕書錘打踔絕之能誕馬大煞風景典制薾然肥硗封靈風信旗夫妻本是同林鳥犷橫龜室鬼張鬼智海沸波翻耗糜黃興降麻檢看救經酒囊飯袋救星君子竹魁陸暌遠朗抗曆練淪蟄名不符實謬想天開尼聖佩刻俏勤兒七寶樓台确瘠取舍軀顔三角點少隽社會角色十九人石乳時裝表演四離四絕頌石松汁貪多務得通風報信同心方勝豚解脫穎囊錐穩到顯報仙人蓋亵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