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涸轍魚”的略語。 三國 魏 曹植 《文帝诔》:“ 權 ( 孫權 )若涸魚,乾臘矯鱗。” 唐 李紳 《趨翰苑遭誣構四十六韻》:“涸魚思雨潤,僵燕望雷蘇。” 清 劉光第 《美酒行》:“涸魚久失水,微雨豈蘇将。”參見“ 涸轍魚 ”。
“涸魚”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基本釋義
“涸魚”是“涸轍魚”的略語,字面指幹涸車轍中的魚,比喻處于極度困境、急需救助的人或事物。核心意象是瀕臨絕境的狀态,強調資源耗盡或形勢危急。
典故出處
源自《莊子·外物》中的寓言:車轍中的鲫魚因缺水瀕死,向路人求救,後用“涸轍之鲋”比喻危難中的求助者。後世文人如曹植、李紳等常引用此典,例如: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描述以下情景:
近義延伸
相關成語包括“枯魚涸轍”“涸魚得水”(反用)等,均圍繞“絕境”與“轉機”的意象展開。
需注意,“涸魚”與“相濡以沫”同出《莊子》,但後者強調互助,而前者側重困境本身。現代使用中,多用于書面表達或比喻性描述,口語較少直接使用。
涸魚是一個成語,意為水枯魚死,形容水源幹涸,生命無法持續。在引申意義上,涸魚還可用于比喻情況極其惡劣,無法挽救或改變。
涸魚的部首是水部(氵)和魚部(魚),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3畫和11畫。
涸魚最早出自《荀子·勸學》:“賦之以日,夜(訛作女+子)焚之。日中為朱,白晝之火也,|{ 中日}然則教之者猶古人也。上智(訛作臯)(從草+聲)。下愚(從丨從口),學者不如此則(訛作止)不宜以天下(訛作戒)也。萬事今(訛作令+貝之來)變矣夫,今之人曰‘無用功’乎!孔子曰:予與回言絕,豈不修以二(訛作元+家?I鴟之涸魚必窶兀,(訛作存■■,以杞存亡則也。” 涸魚在此指的是魚在水源枯竭後的窘迫處境。
涸魚(繁體字)
涸魚(古時漢字寫法)
1. 池塘幹涸後,隻剩下幾條涸魚掙紮着。
2. 在無盡的幹旱中,人們變得像涸魚一樣無助。
涸魚沒有相關的組詞。
1. 守株待兔
2. 舍本逐末
3. 閉門造車
1. 雲從龍遊
2. 水到渠成
3. 如魚得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