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涸辙鱼”的略语。 三国 魏 曹植 《文帝诔》:“ 权 ( 孙权 )若涸鱼,乾腊矫鳞。” 唐 李绅 《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涸鱼思雨润,僵燕望雷苏。” 清 刘光第 《美酒行》:“涸鱼久失水,微雨岂苏将。”参见“ 涸辙鱼 ”。
“涸鱼”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语,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如下:
基本释义
“涸鱼”是“涸辙鱼”的略语,字面指干涸车辙中的鱼,比喻处于极度困境、急需救助的人或事物。核心意象是濒临绝境的状态,强调资源耗尽或形势危急。
典故出处
源自《庄子·外物》中的寓言:车辙中的鲫鱼因缺水濒死,向路人求救,后用“涸辙之鲋”比喻危难中的求助者。后世文人如曹植、李绅等常引用此典,例如: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或正式语境,描述以下情景:
近义延伸
相关成语包括“枯鱼涸辙”“涸鱼得水”(反用)等,均围绕“绝境”与“转机”的意象展开。
需注意,“涸鱼”与“相濡以沫”同出《庄子》,但后者强调互助,而前者侧重困境本身。现代使用中,多用于书面表达或比喻性描述,口语较少直接使用。
涸鱼是一个成语,意为水枯鱼死,形容水源干涸,生命无法持续。在引申意义上,涸鱼还可用于比喻情况极其恶劣,无法挽救或改变。
涸鱼的部首是水部(氵)和鱼部(鱼),拆分后的笔画分别是3画和11画。
涸鱼最早出自《荀子·劝学》:“赋之以日,夜(訛作女+子)焚之。日中为朱,白昼之火也,|{ 中日}然则教之者犹古人也。上智(訛作皋)(从草+聲)。下愚(从丨从口),学者不如此则(訛作止)不宜以天下(訛作戒)也。万事今(訛作令+貝之來)变矣夫,今之人曰‘无用功’乎!孔子曰:予与回言绝,岂不修以二(訛作元+家?I鴟之涸鱼必窶兀,(訛作存■■,以杞存亡则也。” 涸鱼在此指的是鱼在水源枯竭后的窘迫处境。
涸魚(繁體字)
涸魚(古时汉字写法)
1. 池塘干涸后,只剩下几条涸鱼挣扎着。
2. 在无尽的干旱中,人们变得像涸鱼一样无助。
涸鱼没有相关的组词。
1. 守株待兔
2. 舍本逐末
3. 闭门造车
1. 云从龙游
2. 水到渠成
3. 如鱼得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