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涸鱼的意思、涸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涸鱼的解释

“涸辙鱼”的略语。 三国 魏 曹植 《文帝诔》:“ 权 ( 孙权 )若涸鱼,乾腊矫鳞。” 唐 李绅 《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涸鱼思雨润,僵燕望雷苏。” 清 刘光第 《美酒行》:“涸鱼久失水,微雨岂苏将。”参见“ 涸辙鱼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涸鱼(拼音:hé yú)是汉语中的一个典故性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处于干涸困境中的鱼,后比喻身处绝境、亟待救援的人或事物。该词源自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字面释义

“涸”意为“水干枯、枯竭”,“鱼”即水生鱼类。合指因水源枯竭而濒临死亡的鱼,形象描绘了生物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危机。

二、典故来源(引申义)

典故出自《庄子·外物》:

庄周家贫,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此段中“车辙鲋鱼”(亦称“涸辙之鲋”)因困于干涸车辙,急需“斗升之水”活命,却被告知将引西江之水救援,讽刺了空许诺言而不解急难的行为。后世遂以“涸鱼”比喻危急待援的处境。

三、文学象征意义

在诗词与文学作品中,“涸鱼”常被用作以下象征:

  1. 生存困境的隐喻

    如唐代骆宾王《畴昔篇》:“涸鱼去酒泉,饥鹰待秋野”,以涸鱼喻指自身颠沛流离的境遇。

  2. 对及时援助的渴求

    如宋代陆游《书叹》:“洄枯终藉骊龙沫,失水难呼涸辙鱼”,强调困境中亟需实际救助。

  3. 生命韧性的写照

    虽处绝境仍挣扎求生,体现顽强生命力,如《后汉书·耿恭传》载将士“衣履穿决,形容枯槁,犹困守孤城”,史家评“无异涸鱼”。

四、相关成语与用法

“涸辙之鲋”(或“涸鲋”)为更常见的成语化表达,如:

《红楼梦》第五回:“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好似涸辙之鲋,盼不到九江之水。”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涸鱼”词条释义引《庄子》典故,明确其比喻义为“处困境待援之人”。

  2. 《庄子注译》(中华书局点校本)

    详注“涸辙之鲋”寓言,解析其哲学寓意及语言演变。

  3.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收录“涸鱼”及“涸鲋”词条,标注典故出处与文学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

“涸鱼”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语,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如下:

  1. 基本释义
    “涸鱼”是“涸辙鱼”的略语,字面指干涸车辙中的鱼,比喻处于极度困境、急需救助的人或事物。核心意象是濒临绝境的状态,强调资源耗尽或形势危急。

  2. 典故出处
    源自《庄子·外物》中的寓言:车辙中的鲫鱼因缺水濒死,向路人求救,后用“涸辙之鲋”比喻危难中的求助者。后世文人如曹植、李绅等常引用此典,例如:

    • 曹植《文帝诔》:“权(孙权)若涸鱼,乾腊矫鳞。”
    • 李绅:“涸鱼思雨润,僵燕望雷苏。”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或正式语境,描述以下情景:

    • 资源枯竭无法维持(如经济困境)
    • 个体或群体陷入绝境需外界援助
    • 比喻事物发展至难以挽回的阶段
  4. 近义延伸
    相关成语包括“枯鱼涸辙”“涸鱼得水”(反用)等,均围绕“绝境”与“转机”的意象展开。

需注意,“涸鱼”与“相濡以沫”同出《庄子》,但后者强调互助,而前者侧重困境本身。现代使用中,多用于书面表达或比喻性描述,口语较少直接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

阿亸回案鞫疤痕白栝版国斒斓爆发音表谥璧立惨黯持养雠怼春谷窜亡逮下倒杖电场线冬季缚虎干焦衮敛寒妇横溢鸿符黄雾会客室秽陋进德冠金石乐拒斥镴焊雷兽连明达夜伶界灵籥六冕流鱼落可的罗帷落星猛火密法谧宁磨不开浓妆淡抹嚭嚭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千里信倾朝颀颀涩辞生阜深亮审图调元制童龀完婚围击详僵显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