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什么样;怎样。《晏子春秋·问上十六》:“君子常行曷若?”《荀子·强国》:“如是则 齐 必断而为四,三国若假城然耳,必为天下大笑,曷若?” 杨倞 注:“天下必笑其无谋灭亡,问以为何如也。”
(2).何如。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如。《后汉书·班固传下》:“ 太液 昆明 ,鸟兽之囿,曷若辟雍海流,道德之富?” 唐 柳宗元 《刘叟传》:“是故事至而后求,曷若未至而先备。” 清 顾炎武 《钱粮论上》:“曷若度土地之宜,权岁入之数,酌转般之法,而通融乎其间。”
“曷若”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两方面解析:
表疑问或反问
意为“什么样”“怎样”,用于询问状态或方式。
例句:《晏子春秋·问上十六》中“君子常行曷若?”(君子的日常行为应如何?)。
语境:多用于古代文献中对行为准则或事物状态的探讨。
表比较或建议
相当于“何如”,通过反问语气表达“不如”之意,常用于比较两种选择。
例句:《荀子·强国》提到“必为天下大笑,曷若?”(与其被天下人嘲笑,不如另作选择?)。
语境:强调通过对比提出更优方案。
建议结合具体古文语境理解其含义,若需更多例证,可查阅《晏子春秋》《荀子》等典籍原文。
《曷若》(hé ruò)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用于描述事物的状态或行为,通常指因何种原因或如何。它常用于提问或疑问句中,表达对某种情况的询问、怀疑或反问。
《曷若》的拆分部首是“曰”和“欠”,其中“曰”为左边的部首,表示太阳;“欠”为右边的部首,表示人的口在对方个。
《曷若》的总笔画数是11画。
《曷若》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一书中,用于描述人们的思考、猜测和怀疑的行为。后来,这个词汇逐渐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日常对话和文学作品中。
在字形方面,由于古代汉字的演变,现代的《曷若》与古代的写法有所差别。古代汉字中的“曷”由太阳与口组成;“若”由叶子的形状组成,表示模糊、猜测之意。随着时间的推移,字形逐渐简化,形成了现代的写法。
《曷若》的繁体字为「曷若」。
在古代,「曷若」的写法稍有不同。其中的「曷」字由「曰」和「口」组成;「若」字则由「艹」和「卄」组成,而「卄」是古代对「叶」字的称呼。
以下是一些使用了《曷若》的例句:
1. 你曷若如此不高兴?
2. 曷若此事真相难以捉摸。
3. 他曷若对我有所保留。
与《曷若》相关的组词有:
1. 曷:疑问代词,意为何、为什么。
2. 若:副词,表示似乎、好像。
3. 曷曷:疑问代词的叠加,表示更加强烈的疑问。
《曷若》的近义词是何如、如何、为何。
《曷若》的反义词是无何、因何、因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