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曷若的意思、曷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曷若的解释

(1).什么样;怎样。《晏子春秋·问上十六》:“君子常行曷若?”《荀子·强国》:“如是则 齐 必断而为四,三国若假城然耳,必为天下大笑,曷若?” 杨倞 注:“天下必笑其无谋灭亡,问以为何如也。”

(2).何如。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如。《后汉书·班固传下》:“ 太液 昆明 ,鸟兽之囿,曷若辟雍海流,道德之富?” 唐 柳宗元 《刘叟传》:“是故事至而后求,曷若未至而先备。” 清 顾炎武 《钱粮论上》:“曷若度土地之宜,权岁入之数,酌转般之法,而通融乎其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曷若”是一个文言复合虚词,由疑问代词“曷”和动词/连词“若”组合而成,主要表示比较或选择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何如”“哪里比得上”或“不如”。其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核心语义与用法

  1. 表比较询问(相当于“何如”)

    用于比较两种事物或情况,带有疑问语气,询问哪一种更好或更合适。

    例:《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曷若 吾斯之未能信?”

    (孔子评价子贱是君子,反问:若鲁国无君子,他从何处学得此品德?何如我这样(自谦)未能自信?)

  2. 表择优选择(相当于“不如”)

    在比较中隐含倾向性,提出更优的选择方案,常见于建议或反问句。

    例:柳宗元《童区寄传》:“曷若卖一童分其钱?”

    (不如卖掉一个孩子平分钱财?)


二、构词解析


三、权威文献佐证

  1.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

    “曷若”用于比较选择,义近“何如”“孰若”,多出现于先秦两汉文献,后渐少用。

  2.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四:

    “曷,何也。‘曷若’犹‘何如’,常表取舍。”

  3. 《汉语大词典》释义:

    曷若:如何,怎样;亦用以表示不如。


四、语法功能


五、现代使用场景

现代汉语中“曷若”已消亡,仅存于仿古文本或成语(如“曷若归去”)。其功能被“何如”“不如”“怎比”等替代,但仍是理解古籍的关键词。

网络扩展解释

“曷若”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表疑问或反问
    意为“什么样”“怎样”,用于询问状态或方式。
    例句:《晏子春秋·问上十六》中“君子常行曷若?”(君子的日常行为应如何?)。
    语境:多用于古代文献中对行为准则或事物状态的探讨。

  2. 表比较或建议
    相当于“何如”,通过反问语气表达“不如”之意,常用于比较两种选择。
    例句:《荀子·强国》提到“必为天下大笑,曷若?”(与其被天下人嘲笑,不如另作选择?)。
    语境:强调通过对比提出更优方案。

二、延伸补充

建议结合具体古文语境理解其含义,若需更多例证,可查阅《晏子春秋》《荀子》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拨乱反治不及格惨无人道抽恸除拜楚臣慈良磁罂担差淡飰丹扇调粉雕绘兜舁多样化凤縠风能割符公田官虎吏狼官练厚今薄古环锁灰姑娘灰孙子僵落噭誂积华金昌亭径行俊捷课册扣器龙颜凤姿龙夜吕真人痲疯面壁九年乃眷闹粜硼砂棚摊偏伍平滑仆陈褰裳千里舟前一阵子旗头拳头上立得人,肐膊上走得马肉馅饼世教时阙邃美天矜甜物杇墁舞席闲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