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豈弟的意思、豈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豈弟的解釋

和樂平易。《詩·小雅·蓼蕭》:“既見君子,孔易豈弟。” 宋 歐陽修 《南省試進士策問》之二:“豈朝廷禮樂文物,萬民富庶豈弟,必如是之勤且詳,然後可以緻之歟?” 清 黃宗羲 《密庵陸公墓碑》:“公為人豈弟,雅以濟物為務。”參見“ 愷悌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豈弟”是漢語古典文獻中的常見詞彙,現規範寫作“恺悌”,讀音為kǎi tì,形容人性格和樂平易、品德高尚。《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和樂簡易,溫和可親”,強調待人接物時寬厚仁愛的态度。該詞源自古漢語疊韻聯綿詞,早期典籍中多用于贊頌賢良之士,如《詩經·大雅·旱麓》載:“豈弟君子,民之父母”,以贊美君主的仁德。

從構字角度分析,“恺”本義指安樂,《說文解字》釋為“樂也”;“悌”則取“敬愛兄長”之意,二字合稱引申出“仁厚親善”的核心語義。《古代漢語詞典》特别指出其多用于形容官員或士大夫階層,如《左傳·僖公十二年》記載周天子稱贊管仲“恺悌君子,神所勞矣”。

現代語境中該詞多出現在學術研究或文學創作領域,《辭源》列舉其近義詞包括“慈惠”“溫良”等,反義詞則有“暴戾”“苛酷”等。值得注意的是,該詞在《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中已被規範為“恺悌”,但在古籍引用時仍需保留原寫法。

網絡擴展解釋

“豈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讀音與通假

    • 傳統讀音為kǎi tì(同“恺悌”),。其中“豈”通“恺”,意為和樂;“弟”通“悌”,指平易謙遜。
  2. 核心含義

    • 形容人性格和樂平易,多用于贊美君子品德或形容和睦的氛圍。例如《詩經·小雅·蓼蕭》中“既見君子,孔易豈弟”,意為見到君子後感到愉悅融洽。

二、用法與出處

  1. 經典文獻引用

    • 《詩經》是最早出處,後常見于古文。如宋代歐陽修《南省試進士策問》提到“萬民富庶豈弟”,清代黃宗羲《密庵陸公墓碑》稱“公為人豈弟”。
  2. 現代語境

    • 當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學術或文學領域。需注意與讀作qǐ dì(字面義“怎會是弟弟”)的誤讀區分,後者多用于指責他人無端猜疑,但此用法非主流。

三、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詩經》《歐陽修文集》等原文或《漢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闆上砸釘兵馬財稅車币陳情表池綍棰敕翠拔觕率單行本點地反閉風流子風馬不接焚坑負能釜魚高陽台給足韓孟紅夷炮徽策荟萃一堂魂輿嚼本金篦舅父眷留崛峍咔吭空壁空寥口諧辭給枯聲憐撫兩般三樣隸楷零堕旒扆邏察木槿袅袅婷婷飄悠喬吉清麗神鳥仕塗手痕聳惥孫少爺探采堂上官天則跳噴團總支五行俱下武略憲命校明膝脖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