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樂平易。《詩·小雅·蓼蕭》:“既見君子,孔易豈弟。” 宋 歐陽修 《南省試進士策問》之二:“豈朝廷禮樂文物,萬民富庶豈弟,必如是之勤且詳,然後可以緻之歟?” 清 黃宗羲 《密庵陸公墓碑》:“公為人豈弟,雅以濟物為務。”參見“ 愷悌 ”。
“豈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讀音與通假
核心含義
經典文獻引用
現代語境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詩經》《歐陽修文集》等原文或《漢典》等工具書。
豈弟(qǐ d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将依次介紹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并提供一些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豈弟由“山”和“弟”兩個部首組成。部首“山”表示山的意思,部首“弟”表示兄弟的意思。該詞的總筆畫數為11。
豈弟源自《詩經·小雅·鶴鳴之什·賦豈弟》。其中,“豈”表示反問,“弟”表示弟弟,整個詞語表達了兄長對弟弟的質問和反問之情。後來,“豈弟”也引申為對他人說話的一種反問方式。
繁體字“豈弟”保留了簡體字的形狀和構造,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古時候豈弟的拼音是“喺翟”。現代漢字簡化後,豈弟被統一寫作現代簡化字形。
1. 他今天豈弟回家吃飯了?
2. 豈弟不為生活而努力,還能有什麼出路呢?
1. 豈弟曰:賢弟獨行一己,不欲同心共濟。
2. 豈弟何欺(指兄長質問弟弟,以查看真相或解決問題)。
詢問、反問
肯定、确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