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恆嶽 ”。即 恒山 。為五嶽之一,故稱。《魏書·太宗紀》:“﹝ 泰常 四年﹞秋八月辛未,東巡。遣使祭 恆嶽 。” 元 劉因 《恒山樓》詩:“萬嶺尊 恆嶽 ,遺臺枕後潭。”參見“ 恆山 ”。
見“ 恆嶽 ”。
“恒嶽”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恒嶽”是五嶽之一“恒山”的别稱,特指位于中國山西省的北嶽恒山。其名稱由“恒”(意為永久、不變)和“嶽”(指高大的山)組成,字面可理解為“永恒高聳的山峰”。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恒嶽”可引申為成語,比喻人的志向堅定不移,如“山峰永不動搖”。但此用法多見于文學修辭,傳統文獻中仍以地理指稱為主。
如需進一步了解恒山的曆史或五嶽體系,可參考權威曆史地理文獻。
恒嶽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字組成。其中,“恒”是由“心”和“亘”兩個部首組成,拆分後的筆畫順序為:“心”(4畫)+ “亘”(6畫),總計10畫。“嶽”是由“山”和“月”兩個部首組成,拆分後的筆畫順序為:“山”(3畫)+ “月”(4畫),總計7畫。
“恒嶽”一詞的來源是古代傳說中的泰山。古人言泰山為“恒嶽”,即指泰山是永恒不變的大山。泰山是中國五嶽之一,也是五嶽中最為著名的一座。在古代,泰山被視為尊貴、穩定、永恒的象征。
繁體字“恒嶽”在寫法上和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有多種變化。關于“恒嶽”的寫法,早期的一種寫法是“恆嶽”,使用的仍然是心亘山月等部首,但“恆”字的心部與亘部之間沒有連接。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很少使用。
1.泰山是中國的恒嶽,被人們尊崇為聖山。
2.他心中的恒嶽就是家鄉的那座山。
常用的以“恒嶽”為組詞的詞語有:“恒嶽峰”(指泰山的最高峰),“恒嶽廟”(建在泰山上的廟宇)等。
與“恒嶽”相關的近義詞是:“泰山”、“聖山”等,因為它們都指代了泰山。相反地,與“恒嶽”意思相反的詞語有:“矮山”、“小山”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