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攜帶。 明 陳與郊 《文姬入塞》:“以此奏過官裡,差下官賫帶黃金百鎰,錦段千端,贖取夫人還朝。”《禅真逸史》第十一回:“兄可差能事心腹之人,賫帶銀兩,往 建康 去。”
“赍帶”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保留在書面語或特定語境中。其核心含義是攜帶、持帶,通常指将某物從一處帶到另一處。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赍帶(jī dài)
“他赍帶密信,連夜奔赴京城。”
“商人赍帶貨物,遠行西域。”
定義:“赍”為“攜帶”,“赍帶”即“隨身帶着”。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589頁)
釋“赍”為“持、送”,例證引《漢書·食貨志》:“赍貸子錢。”(攜帶借貸的錢財)。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10卷第8頁)
注解“赍”含“持贈”之意,強調物品的傳遞性質。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年,第1067頁)
“赍帶”是一個承載動作與目的的雙音節動詞,需結合古漢語語境理解其正式性與方向性。現代使用需注意語體適配性。
“赍帶”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赍帶(拼音:jī dài)指“攜帶”或“帶着某物”,常用于描述攜帶物品、文書等具體事物的行為。
該詞存在近義詞和反義詞,但具體内容需參考工具書或權威詞典。例如,近義詞可能包括“攜帶”“持帶”,反義詞則可能為“遺棄”“舍棄”等(注:網頁未明确列舉,建議結合語境分析)。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曆史語境中,現代漢語中更常用“攜帶”“持”等替代。
如需更詳細的近反義詞或例句,可查看愛站小工具相關頁面。
按勞付酬冰刀采制持衡床頭人刺心切骨打辮子代馬倒峽大味登舉點素定命鼎烹獨居風承幹才隔頓更名改姓割有谷圭遑迫讙呼鹄立鹄面鸠形昏殆謇直今蟬蛻殼盡日舉辦決絕口硬狂飲暴食浪漫主義廉威落星蒙谷木羽納質牛星織女旁見側出陪責謙幼青童神親如手足秋駕三代沈周屎桶説起風就是雨螗蛦套語逃災避難呫哔徒勞無益托福望浪畏獸嵬眼澒耳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