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橫木編荜以為門戶。喻簡陋的房屋。常借指平民和隱士的居室。 晉 葛洪 《抱樸子·安貧》:“時二公之力,不能違衆,遂令斯生沉抑衡蓽,齒漸桑榆,而韋布不改。”《宋書·隱逸傳·戴颙》:“志託丘園,自求衡蓽,恬靜之操,久而不渝。”
(2).用作自謙之辭。猶言寒舍。 宋 王禹偁 《贈别鮑秀才序》:“﹝ 鮑生 ﹞縫掖而來,光我衡蓽,風骨俊茂,言論閑雅,非風塵之人。”
衡荜(héng b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及文獻記載,其含義可歸納如下:
指簡陋的柴門或蓬門
“衡”通“橫”,意為橫木;“荜”指荊條、竹木等編成的籬笆或門扉。合指用橫木和荊條制成的簡陋門戶,象征貧寒居所。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7卷,第1103頁。
引申為隱士或貧寒者的居處
常見于古代詩文,代指隱逸清貧的生活環境。如唐代詩人王維《田家》中“衡荜茅茨下”即描寫農舍的簡樸。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586頁。
“衡荜”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安貧樂道、歸隱田園的精神追求。如《後漢書·韋彪傳》以“衡荜之士”形容甘守清貧的賢者,體現其道德象征意義。
來源:《中國典故大辭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21頁。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罕見,多用于學術研究、古籍整理或文學創作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日常交流建議改用“柴門”“寒舍”等通俗詞彙。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年),第529頁。
“衡荜”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房屋結構的簡樸特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義拆分:
整體含義: “衡荜”合指以橫木和荊竹編織的門戶,形容房屋極其樸素、不加修飾。例如《楚辭》等文獻中,常以此類詞彙表現隱士或貧寒者的居所環境。
文化引申: 該詞不僅描述建築形态,還帶有安貧樂道、返璞歸真的象征意義,多見于古典詩文,體現對簡樸生活的追求。
應用示例:
如“衡荜蓬戶”連用,強化清貧意象;或單獨使用“衡荜”代指隱居之所的粗陋門庭。
畢達哥拉斯蒼顔參差長隊朝簪齒牙餘論棰殺黜陟幽明雌心村艇醋壇子大畜遞次繁音促節勾闌珪月潢潢逭死賤酬江隩見義勇爲桀跱急征卷帻亢奮狀态刻敲渴睡漢空響略盡厲禁臨遣龍精龍章鳳函蠻果眉睫之禍妙語解頤謀朝謙道淺澀趫材契己氣盡取庸熱着砂輪聖代生閑施受食宿相兼授人口實數表遂禍孫孟貼典土戲外委婉靜畏懦小喽啰謝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