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橫木編荜以為門戶。喻簡陋的房屋。常借指平民和隱士的居室。 晉 葛洪 《抱樸子·安貧》:“時二公之力,不能違衆,遂令斯生沉抑衡蓽,齒漸桑榆,而韋布不改。”《宋書·隱逸傳·戴颙》:“志託丘園,自求衡蓽,恬靜之操,久而不渝。”
(2).用作自謙之辭。猶言寒舍。 宋 王禹偁 《贈别鮑秀才序》:“﹝ 鮑生 ﹞縫掖而來,光我衡蓽,風骨俊茂,言論閑雅,非風塵之人。”
“衡荜”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房屋結構的簡樸特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義拆分:
整體含義: “衡荜”合指以橫木和荊竹編織的門戶,形容房屋極其樸素、不加修飾。例如《楚辭》等文獻中,常以此類詞彙表現隱士或貧寒者的居所環境。
文化引申: 該詞不僅描述建築形态,還帶有安貧樂道、返璞歸真的象征意義,多見于古典詩文,體現對簡樸生活的追求。
應用示例:
如“衡荜蓬戶”連用,強化清貧意象;或單獨使用“衡荜”代指隱居之所的粗陋門庭。
《衡荜》(héng rú)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來源于《詩經·小雅·衡荜》篇。衡荜指的是盛滿谷物的大籃子,也可以泛指任何盛物或攜帶物品的容器。
《衡荜》的偏旁部首是“⺮”(竹字旁),拆分後可以分為兩個部分:衣(5畫)和良(7畫)。
《衡荜》一詞源于中國古代經典文學作品《詩經》中的《小雅》篇。衡(héng)是指稱量物品的衡器,荜(rú)則是指裝載物品的籃子。《衡荜》一詞的意象來自于農耕社會中谷物豐收的喜悅和莊重。
《衡荜》的繁體字為「衡蔀」。
古代漢字寫法較為繁複,對于《衡荜》這個詞的古代寫法并沒有确切記錄。根據筆者的研究,古代有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書寫該詞,但具體寫法無法确定。
1. 他手裡提着一個衡荜,裡面裝滿了農作物的饋贈。
2. 農民将一籃籃果實裝進衡荜,送到城裡的市場販售。
衡山、衡量、荜門、衡澤、荜路
籃筐、簍子、籃子、箱子
空空如也、無物
【别人正在浏覽】